字词 | 比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比喻义转义的一种。 指在词的本义基础上通过比喻用法形成的新义。如: “半路”原指 “路程的一半或中间”, 后来常用以比喻事情进行过程, 形成比喻义“事情正处在进行的过程中”。 比喻义有的是在本义或基本义基础上直接形成的。 如 “半路” 的比喻义。 有的是在词的本义的引申义基础上形成的。如: “网”本义为“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由此引申指“用网捕捉”, 由引申义又产生出比喻义 “像网似的笼罩着”。 比喻义所指称的事物现象跟本义或基本义所指称的事物现象具有相似关系, 但性质有别。 词典释义中, 比喻义常带 “比喻” 字样。 词的比喻义跟词的比喻用法不同, 前者是通过比喻用法形成的词语意义, 是固定的, 后者是临时的, 离开语境便不存在比喻关系。 比喻义 比喻义经常用一个词的本义或基本义来比喻一事物,致使比喻的意义逐渐固定于这个词上而形成的一种转义。如“高潮”,本义是指在潮的一个涨落周期内,水面上升的最高潮位。后用它来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如“革命即将进入高潮”,用它来比喻小说、戏剧、电影等的情节中矛盾发展的顶点,如“这一幕是全剧的高潮”,使其又具有两个义项。 ☚ 引申义 同音词 ☛ 比喻义 比喻义由词的比喻用法所形成的意义叫做比喻义。比喻义已经固定成为词义的一部分。如“爪牙”比喻武臣,“干戈”比喻战争,“鼎沸”比喻动乱不安,“翱翔”比喻自由自在地遨游。有的词可以不止一个比喻义。 ☚ 引申义 通假义 ☛ 比喻义引申义的一种。指词通过比喻的方式而引申出来的意义。例如“纲”,本义是网上的总绳(《尚书·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因其为网上的关键之物,故借以比喻一般事物的关键、要害、或中心部分(《北史·源贺传》:“为政贵当举纲”)。又因纲有维系网目之功,故亦以喻指“法纪”、“伦常” (汉·扬雄《解嘲》: “人纲人纪” )。“事物的关键、要害”、“法纪”、“伦常”等义都是通过比喻而引申出来的,故谓之比喻义。词的比喻义和修辞学上的比喻格不同,前者已构成了词的一个固定的义项,意义比较单纯、明确、具体,用法比较固定;后者则只是出于修辞的需要,临时赋予它一个比喻性的意义,该义具有临时性和灵活性,它要受到一定的语言环境的制约,还没有构成词的一个固定的义项。当然词的比喻义也有一个渐变过程,需具体考察。在现代汉语体系中,一般把词的比喻义作为与本义、引申义相并列的一个义类,这是与古汉语不相同的。 比喻义 036 比喻义指词由比喻而产生的意义。比喻义是对本义而言。假如“崩”,《说文解字》说: “崩,山坏也。”本义是山倒塌。古代统治阶级把天子的死说成像大山倒塌一样的变异灾难,“崩”就产生出专指皇帝“死”这样一个比喻义。又如“铁”的本义是指一种坚硬的金属,由此而产生“坚强”(铁人),“确定不移”(铁的纪律)等比喻义。再如“担子”有“责任”的比喻义,“帽子”有“罪名”或“坏名义”的比喻义。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意义,跟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分别。比喻义是已经成为新义固定下来了,比喻则是临时性的运用,词义并没有发生转变。 ☚ 假借义 偏义 ☛ 比喻义 比喻义biyuyi通过词的打比方的用法产生出来的引申义叫比喻义。比如,“包袱”的基本义是“用布包起来的包儿”,后来用它来比喻一种“负担”,“包袱”一词就产生了“负担”这个引申义,这是通过比喻用法产生的,是比喻义。词的这种比喻义和修辞上说的“比喻”手法不同,词的比喻义已经成为词义中的固定的东西,在使用它时已经觉不出它是一种比喻了。一般修辞上的比喻不是这样,它们原来的词义并不因比喻而改变,并不产生出一个新的义项。词的比喻义的恰当使用,能把抽象事物或道理说得生动形象而深刻。 ☚ 引申义 假借义 ☛ 比喻义由基本义的比喻运用而产生并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如“目光短浅”是“近视”的比喻义。 比喻义figurative sens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