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规律
10.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规律
国内金融界乃至整个经济界,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实
际工作者,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规律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即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变化很小,但从长期来看则是渐趋减慢的,因此有人便直接地称之为“货币流通速度递减规律”。还有人通过计算,得出了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在正常情况下平均每年递减0.088次的结论。他们的主要论据是:经济的持续发展使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收入水平提高后,持币率上升,持币率的上升又使得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而经济的持续发展是必然的趋势,所以,通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持币率的上升这两个中间环节,就推导出了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的规律。实证论据有两条: 一是弗里德曼、施瓦茨根据美国1867—1960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美国近一百年的货币流通速度约以每年1%强的速度递减; 二是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计算,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是下降的,并且递减的速度比美国快,现金流通速度1952年为14.4次,1981年只有6.9次,29年间下降了7.5次,平均每年递减2.5%,最近几年下降的幅度比以前更大。由此看来,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不仅是我国独有的经济现象,而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
近年来,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规律是递增规律而非递减规律。主要理由是: 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十分活跃的经济变量,许多因素的变化对它都产生影响,大到国家性质、政局动态、经济体制、经济政策、信用形式,小到商品生产状况、商品流通渠道、个人嗜好、消费习惯等等,凡是与货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变动都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或多或少的变化。但是,所有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不外乎两种类型: 一是致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 二是促进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一般说来,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着促进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的因素与致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的因素,只是影响程度各有不同而已。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个体经济与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库存铺底资金大量增加,同时还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手持现金普遍增加,持币率上升,这两大因素就迫使货币流通速度相对迟缓,但与此同时,也有另一些因素的变动促进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如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商品流通渠道的日益增多、商品交易市场的渐趋活跃、结算制度的改革、城乡居民收入间隔期的缩短,尤其是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信用事业发展很快,所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只是因为这几年正处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大调整和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时期,正处于人民收入突然间的大幅度增长时期,使得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程度大于其加快力量。但是,如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么,促进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的因素应该是占主导地位。国民经济调整与改革时期出现的某些现象毕竟只是暂时的,如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增长速度就会自动减慢,居民收入虽然会不断增长,但平均持币率却不会无休止地上升,而有其客观界限限制。况且,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会愈来愈重视经济效益,生产经营群体会千方百计地加速资金周转速度,而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必定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因为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加快“本身就包含着货币流通速度的加速”。所以,通过对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两类因素的对比分析,所能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是: 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的变化也许不很规则,但其长期变化趋势则是逐渐加快的。
☚ 9. 关于1:8的经验数据 11. 货币政策包含几重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