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6_537衛靈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6_537衛靈公

【衛靈公】

【第二章】
曰‘非也’云云。○按:‘非也’之云,非小卻多學一事,而示以不務也。蓋徒務乎多學,而不知所本,則夫天下之事物無窮無限,豈多學之所能以盡識哉?故學者雖不可以不多學,必須‘一以貫之’,然後乃為至耳。
‘説見第四’云云,小注朱子曰‘聖人’云云。○按:此云‘孔子實是多學’與或問所謂‘聖人生知,不待多學’者,似相牴牾,然兩説各有攸當。蓋多學乃學者之事,聖人分上恐未可以言。然聖人亦自有聖人之多學,如問禮、問官等事是已,但聖人直將一理貫下來,所謂‘多學’特小小節文之間而已,非如學者之先會夫萬,而後推乎一耳。
‘而他人’云云,小注慶源輔氏曰‘子貢’云云。○按:真積力久,乃是從行上樸實做去,到得純熟處耳,於子貢分上未可言也。故集注只以積學功至言之,意可見矣。
【第三章】
‘自第一章’云云,小注雙峯饒氏曰‘夫子’云云。○按:道者,事物當行之謂;德者,有得於己之名。然知道與知德非有二致,謂之有内外、汎切之别則可,謂之有淺深、先後之異則不可。聖賢或言知道,或言知德,特其語勢之不同耳。以此章論之,子路之愠見,蓋不知德之可貴,非外至之憂所可奪者,則夫子之訓當言知德,而不當言知道也。然子路既不能知德,則便亦不能知道矣。道德豈真有二致哉?或問侯氏之説,其意蓋亦如此。説不免有小知道而大知德之意,恐甚未安。
【第五章】
‘二千五百’云云,小注朱子曰‘篤敬’云云。○按:朱子此説與下南軒説同意。蓋重厚深沈是敬之不拘迫者,即所以敦篤於敬也。‘篤敬’二字,若專作極其敬,則卻少味,又不可以篤與敬分為二義。夫重厚深沈,乃居敬之方,則安得復與敬對言乎?饒雙峯‘篤自篤、敬自敬’之説,恐不得為至論矣。近思釋疑尤翁論此,以為説與不同,蓋亦以為同意,而説自為一義也。
‘言與我’云云,小注新安陳氏曰‘忠信’云云。○按:‘此心、此理通乎人心’之云,語未的當。
‘即此是學’云云。○按: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忠信篤敬、參前倚衡,皆莊敬持養者之事。質美者又是上一等人,不可與此混論。
小注‘天地同體’云云。○按:‘明得盡,查滓渾化’、‘與天地同體’,惟顔子僅可以當之。曾子以下,則皆自莊敬持養做將去。○顔子固是‘明得盡,查滓渾化’者,然極而言之,則亦未必直與天地同體;既未必直與天地同體,則恐猶不免於參前倚衡。如云‘如有所立卓爾’者,事件雖異,氣象則同矣。蓋‘參前倚衡’,固學者功效純熟處,然終是心上着得忒重了。惟聖人‘與天地同體’,忠信篤敬皆是自然,參前倚衡有不足言矣。記疑已詳之。
【第六章】
‘君子哉’云云。○按:‘可卷而懷之’,可字有深意。蓋伯玉有可以卷懷之本領,不止於藏其身也。
伯玉出處’云云。○按:伯玉出處,以左傳所記觀之,則有多少可疑。孫林父之欲放獻公,乃極惡大逆,而渠亦自知其不容於公議,故問於伯玉伯玉當直據大義以折其説,奔告公朝以討其罪,討之不克,則以身死之可也。而乃以緩辭汎答其問,脱身獨出,以逃其難,可疑者一也。其出也,既由於亂邦不居之義,則當往而不返,以待亂定,可也。況公孫剽既為林父之所立,則亦是名義不正之君也,何可暫出旋入,居其国、事其君乎?可疑者二也。既居其國、事其君,則甯殖行弑之謀,宜有以沮之,而卻將閒説話去應答他,遂復出關以為圖免之地,此可疑者三也。凡此皆非人臣之正義,而孔子許之,何也?竊意:獻公之世,伯玉位在卑微,非有大臣宗社之責,而一國之權盡歸,其放弑之謀,非己所能沮遏,則毋寧宛轉孫避,毋犯傷勇之戒也。此其精義所在,暗合於聖人之道,有非常情所可度耳。若在靈公之世,而身為大夫,則決不為之矣。後之為人臣者,毋論位高位卑,既居其國,事其君,則惟當捨命直進,至死乃已。若引伯玉之事,而欲逶迤圖避,惟以保身為幸,則鮮不為無狀小人之歸矣。此不可不知也。
【第八章】
‘志士有志’云云。○按:‘志士’之志字,是公共説。凡事不要苟且,必求個是者,皆可謂有志。以此有志之士謂之求仁之人,則可;若必以志字謂志於仁,則恐非文義。小注説皆未精。
程子曰‘實理’云云。○按:‘生不重於義,生不安於死’二句,正是仁義之别。蓋義士以義為重,仁人以安於心為主。或問所謂‘仁義體一而用殊’者,是也。然取義、成仁,都只在一處,元不是兩事耳。
小注朱子曰‘曾見’云云。○按:朱子此論可謂至矣,然亦不可一概説。慷慨殺身者,固未可思量到要成這仁。然從容就義者,安得不思量我成就這個仁,死卻無憾乎?文文山獄作歌,亦有取義成仁之語,豈思量不到,而只説出口頭耶?
慶源輔氏曰‘志士’云云。○按:‘心與理一’四字,元不襯着,而乃又總結於‘志士仁人’之下,未可曉也。
新安陳氏曰‘志士’云云。○按:‘能得實理於心,方能有實見’,此語未安。程子所謂‘實理得之於心’,即下文‘實見得是,實見得非’者也。陳氏祖其説而失其義矣。且以事理言之,先見後得,則有之矣,未聞先得而後見者也。末段‘成就個非’,語亦未安。
【第十章】
‘然其為物’云云。○按:‘靡、奢’二字,文同而指異。靡者,文之侈也;奢者,用之過也。
張子曰‘禮樂’云云,小注慶源輔氏曰‘治道’云云。○按:‘治道成於樂’,語涉無據。若本於‘興於,立於禮,成於樂’之文,則恐大失本旨。
尹氏曰‘此所謂’云云,小注或問‘孔子’云云。○按:禮樂政事,俱是為邦之道也,而必先有政事,方可言禮樂矣。然政事則顔子已自會得,故孔子只告以禮樂。若孟子,則當戰國之世,政事一切缺廢,安可以禮樂先之哉?苟使之君用孟子之言,大行仁政,至於得天下而王之,則此所謂四代禮樂,正合承用,夫何疑哉?説‘為學者言、為時君言’云云,極涉未瑩。
【第十三章】
‘竊位言’云云。○按:盜人之財而陰據之者,其心之媿恥可知也。文仲之不能舉賢,是不稱其位;不稱其位,則其為可媿亦如彼矣。小注諸儒説,皆不察集注之意,乃以文仲真若盜竊爵位者然,恐誤矣。
‘又以為’云云,小注慶源輔氏曰‘爵位’云云。○‘或謂竊人之物’云云。○按:或問謝氏所謂‘蔽賢者無他,知保禄而欲以擅之也’之説為甚矣。而又云‘文仲之賢,蓋不至是’,據此則文仲之不舉展禽,似非出於‘悖天行私’,及‘恐被他形出己短’之意。若果如此,則是尤甚於謝氏之説。文仲之賢豈至於是耶?竊意:文仲知而不能舉,不過如郭公之善善而不能用,自不免於蔽賢之歸也歟?
【第十四章】
子曰‘躬自’云云。○按:躬自厚、薄責人,雖有修己、治人之别,然必兼此二者,然後可以遠怨。蓋雖能躬自厚,而或不能薄責人,則人不易從;雖能薄責人,而或不能躬自厚,則人不心服,皆不免於致遠也。集注之意,蓋亦如此。然躬自厚、薄責人,其理當如此,非故為遠怨而為之,而躬自厚又其本也。或問已詳之。
【第十六章】
子曰‘羣居’云云。○按:‘羣居終日,言不及義’二句,當合看;‘好行小慧’一句,又當别看。然亦須以‘羣居終日’一句,統下二句而看之,尤見得‘難矣’之意。小注朱子説雖若專用後説,而前説已包在其中。雙峯饒氏則只用後説。然則不羣居終日,而獨行小慧者,將許之以可入德,而無患害耶?
【第十七章】
子曰‘君子’云云。○按:‘行、出’兩字,須要細分,行字是汎就事面安排處説,出字直就發用動作處説,容貌辭氣皆在其中。
‘義者制事’云云。○按:‘質幹’之幹,是骨子之意。
程子曰‘義以’云云,小注新安陳氏曰‘事到’云云。○按:‘方不忤人’之云,意似褊狹。
語録劉韜仲問此章‘何故不及仁’?朱子答曰:‘更思之。’南塘同異考以為四個都是仁。按:義以為質,而禮行、遜出、信成,則天理周全,無一毫欠闕處,所以為都是仁也。
【第十九章】
范氏曰‘君子’云云,小注雙峯饒氏曰‘言没世’云云。○按:‘没世名不稱’,是汎説。‘終身無可稱’,非必指既没之後也。説似巧。
【第二十一章】
‘莊以持己’云云,小注慶源輔氏曰‘莊以’云云。○按:‘莊以持己,理也;和以處衆,理也’之説,意似齟齬。
【第二十四章】
‘斯民也’云云。○按:善善、惡惡、無所私曲,民心天理之本然也。三代之民非有加,當今之民非有損,故指當今之民,而引三代以實之。集注之意蓋如此。
尹氏曰‘孔子’云云,小注朱子曰‘斯民’云云。○按:此云‘所以為善之民’,與集注小不同。
雙峯饒氏曰‘下面’云云。○按:民字,即衆人之稱,非必以對君而言。若如此説,則善善、惡惡、無所私曲,不屬於民心之大同,而只屬於三代之君,恐非集注之意。
【第二十六章】
‘巧言變亂’云云,小注雲峯胡氏曰‘亂大謀’云云。○按:自亂己德,乃精義之論,而或問非之。説雖兼言人己,亦不免病痛。且集注則為聽巧言者言,而説則乃為巧言者言,恐未安。
【第二十八章】
張子曰‘心能’云云,小注問‘性不知’云云。○按:性本無為,心則有覺,故心能盡性,而性不能檢心。陳氏答説只誦張子之言,而不明其所以然,恐未瑩。
【第三十一章】
子曰‘君子’云云。○按:‘謀道不謀食’,言君子之事當如是也;‘憂道不憂貧’,言君子之心當如是也。‘餒在其中’、‘禄在其中’二句,就中間分説求之而或不得,不求而或得之,以見貧富之非可計較耳。此與集注少異,而或可備一義。
【第三十二章】
‘莅,臨也’云云。○按:‘下句倣此’,‘下句’似指下節,‘句’字恐誤。
‘故夫子’云云,小注朱子曰‘知及’云云。○按:朱子此説蓋言知及仁守,大本已立,而猶有不莊、不以禮之病,此氣稟學問疏漏處。如知至意誠,已到全體大用無不明,及真無惡、實有善之地,而猶不免不得其正,傲惰僻焉之失耳。此是大綱説。若句句求其語意之倫,則意誠未可,便言仁守不得其正,傲惰而僻,與‘莅不莊、動不以禮’卻不相似,恐不必太拘看。其餘記疑詳之。
‘此一章’云云。○按:‘莅之’、‘動之’,是臨政之事,而今以為持養吾仁,則又專屬治己。可見治人、治己之無二術也。
雙峯饒氏曰‘此章’云云。○按:六個‘之’字,皆己之所為,但及、守、得、失,就學上説;莅、動,就民上説。饒氏乃以‘之’字分指理、指民,不免語病。
雲峯胡氏曰‘仁者’云云。○按:集注‘德愈全,(則)責愈備’,兼‘莊莅、禮動’言。胡氏分析,恐涉支離。
【第三十三章】
‘此言觀人’云云。○按:此章‘君子’,吴氏大舜耕稼之事,則以‘極至之君子’而言;饒雙峯以為‘君子於小事亦有拙處’,則以降等之君子而言。集注則實兼兩儒之意,蓋‘未必可觀’四字,可以通上下言也。
【第三十四章】
‘民之於’云云,小注‘問夫子’云云。○按:蹈仁而不死,此常理之必然者也;不幸而有殺身成仁,此事變之不得已者也。夫子兩言固不相妨,豈可以事變之不得已者,而反疑其常理之必然者哉?陳氏答説既欠分明,而‘比干不害為正命’云云,不免苟艱周遮之病矣。又按:朱書同異考或問所解侯氏説,以證‘蹈仁、成仁’之不同,此當更商。或問雖為侯氏解其意,然其下又斥其為仁解紛,則恐非朱子之正意也。
【第三十六章】
‘貞,正而’云云,小注問‘君子’云云。○按:‘惟貞固’固字,考之精義本文,則是‘故’字之誤。而或問楊氏此説謂‘但以貞為正,而不及於固,失之矣’云。
【第三十八章】
子曰‘有教’云云。○按:君子若有教,則昔之惡者,今化為善,此所謂無類也。集注之意正如此。或為君子之於人,惟當有教而已,更無論其類之善惡也。此似可備一説,而語意卻涉疏闊,恐非文義。
‘人性皆善’云云,小注洪氏曰‘聖人’云云。○按:洪氏此説,似是愚所論或説之意。
【第三十九章】
子曰‘道不同’云云。○按:夫子此言,雖是汎論善惡之異趣,然亦所以深戒學者言。一入於惡,而至於謬以千里,則雖君子不能相為謀耳。
【第四十一章】
師冕見’云云。○按:‘皆坐’云者,似是夫子見瞽而作,座中之人亦皆作;及瞽坐,則夫子與座中之人皆坐。皆字,兼師冕及夫子及座中之人而言。

☚ 06_536憲問   06_538季氏 ☛
0000158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