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過也章】
觀過知仁。
精義 伊川解云云。見集注。
或問 世有因謝氏之説而推之者,曰:‘人能自觀其過,則知其所以觀此者,即吾之仁。’是説如何?’曰:‘此説最為新奇而可喜,吾亦嘗聞而悦之矣。然嘗以質之於師,而曰不然。既又驗諸行事之實,而後知其果不然也。蓋方其無事之時,不務涵養本原,而必欲求過以為觀省之資;及其觀之之際,則又不務速改其過,而徒欲藉之以為知仁之地,是(其)失其所以求仁之方矣。且其觀之而欲知觀者之為仁也,方寸之地,俄頃之間,有過者焉,有觀者焉,有知者焉,更相攫拏,迭相排逐,煩擾猝迫,應接不暇,蓋不勝其險薄狂怪,而於仁之意味愈不得其彷彿。原其所以然者,蓋亦生於以覺為仁,而謂愛非仁之説耳。夫有是性,必有是情,故仁之愛、知之覺,猶水之寒、火之熱也。程子謂“不可以愛為仁”,蓋曰不可以情為性,猶不可以寒為水而已。然其所謂以“仁為愛體,愛為仁用”,則於其血脈之所係,未嘗不使之流通也。故於有子之言,以及此章之旨,未嘗不以愛為言。至於以“覺”訓“仁”,則蓋嘗明斥其非矣。今宗本程氏而不深考於此,乃直謂“覺”為“仁”,而深疾夫愛之説,則是謂熱為水而惡言水之寒也。溺於新奇,而不自知其陷於異端,誠以是説推之,則庶乎其有改矣。’
大全 云云。若謂觀己過,竊嘗試之,尤覺未穩。蓋必俟有過而後觀,則過惡已形,觀之無及,久自悔咎,乃是反為心害,而非所以養心。若曰不俟有過,而預觀平日所偏,則此心廓然,本無一事,卻不直下栽培涵養,乃豫求偏處而注心觀之。聖人平日教人養心求仁之術,似亦不如此之支離也。觀過説。○‘觀過’一義,思之甚審,如來喻及伯逢説,必謂聖人教人以自治為急,如此言,乃有親切體驗之功,此固是也。然聖人言知人處亦不為少,自治固急,亦豈有偏自治而不務知人之理耶?云云。且心既有此過矣,又不舍此過而别以一心觀之;既觀之矣,而又别以一心知此觀者之為仁。若以為有此三物遞相看覷,則紛紜雜擾,不成道理。若謂止是一心,則頃刻之間有此三用,不亦(忽)〔匆〕[1]遽急迫之甚乎?答吴晦叔。
語類 問:‘“里仁”數章説仁,自有淺深輕重。’曰:‘固是。如“觀過知仁”之“仁”,只是就仁愛上説。故程先生、尹先生皆只將“厚、薄、愛、忍”字説,便見只是慈愛底仁。’義剛。○此仁字説較淺,不是‘仁者安仁’之仁。淳。○問:‘過於厚與愛,雖未中理,然便見得是君子本心之德發出來。’曰:‘厚與愛,畢竟是仁上發來,其苗脈可見。’南升。○此段也只是論仁,若論義,則當云‘君子過於公,小人過於私;君子過於廉,小人過於貪;君子過於嚴,小人過於縱,觀過斯知義矣’,方得。這般想是因人而發,專指仁愛而言也。僩。○問:‘南軒為先生作韋齋記,説“觀過知仁”一段,以所觀在己。及洙泗言仁論,又以所觀在人。以琮觀之,不如觀己底穩貼。’曰:‘此禪也。’琮。
蒙引 此兼君子小人言,而意皆重在君子。蓋緣當時人議論大刻,君子但有用意過處,人便薄了他,而不原其心之所存,故子發此。
説統 曰:此夫子為以過棄人者發,首二句非徒概言過之不同,乃是言君子之過有不同於人,須根人之心言之。謂人之存心不同,斯過各隨其心而異,欲知人之心正,不當泥人之迹觀過知仁,只就好一邊説。王觀濤曰:‘過有二端,有偶不及檢者,有勢不得已者。’顧不及檢之際,本心之惻怛發露最真;不得已之時,迫切之真情委曲可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