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口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1),于厅事之东北角(2),施(3)八尺屏障(4),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5)。众宾团坐(6)。少顷(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8),满坐寂然(9),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10),其夫呓语(11)。既而儿醒(12),大啼。夫亦醒。妇抚(13)儿乳(14),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15)。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16)。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尿瓶中声、尿桶中声,一时齐发(17),众妙毕备(18)。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19),微笑,默叹(20),以为妙绝。 未几(21),夫齁声起(22),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23),盆器倾侧(24),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25),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26),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27)力拉崩倒(28)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29),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30),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31),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3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3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34),两股战战(35),几欲先走(36)。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注释〕(1)会: 适逢,正赶上。(2)厅事: 大厅,客厅。(3)施:设置,安放。(4)屏障: 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5)抚尺: 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6)团: 聚集、集合。(7)少顷: 一会儿。(8)但闻: 只听见。(9)坐: 同“座”。(10)欠伸: 打呵欠,伸懒腰。(11)呓(yi)语: 梦话。(12)既而: 不久。(13)抚: 抚摸,安慰。(14)乳: 喂奶。(15)呜: 指轻声哼唱。(16)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17)一时: 同时。(18)毕: 全、都。备: 具备。(19)侧目: 偏着头看。(20)默叹: 默默地赞叹。(21)未几: 不多久。(22)齁(hou): 打呼噜。(23)作作索索: 老鼠活动的声音。(24)倾侧: 倾斜翻倒。(25)意:心情。少: 稍微。舒: 伸展、松弛。(26)俄而: 一会儿。(27)间(jian):夹杂。(28)崩倒: 倒塌。力拉: 象声词。(29)曳(ye): 拉。许许(hu):象声词。(30)凡所应有: 凡是应该有的。(31)虽: 即使。(32)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指: 指明。(33)名: 作动词用,说出。(34)奋: 张开、展开。出: 露出。(35)战战: 哆嗦的样子。(36)几:几乎,差点儿。 〔鉴赏〕欧阳修有一篇著名的《秋声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 “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从而寄托了叹世悲秋的思想感情。林嗣环把自己的诗歌创作结集起来,题为《秋声诗》。《口技》,是他《<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杯嗣环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他自己的诗集写前言。他在写完口技之后说: “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 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很清楚,他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诗》 “善画声”的。所谓“善画声”,用我们的话说,那就是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主题既明,与此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切就都可以全部舍弃。林嗣环正是这样做了的,他不但没有写口技这种艺术的名称、特点、起源和发展,而且连那位口技人的状貌、衣饰、年龄、性别以至姓名,都没有写。他没有鼓掌叫好,也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形容口技如何了不起,而是通过具体描写,把口技人的表演生动地再现出来。读了这篇短文,就象身临其境,听了一场精彩的口技,受到深刻的感染。 林嗣环在把主要力量用于正面描写时,也采用了辅助性的艺术手法:侧面烘托。而且,他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写听众的反映)结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第一段: “……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可以设想,一个大宴宾客的场所,是有许多东西可写的,为什么只写这些呢?那是因为这些东西最有利于烘托主题。口技人是坐在屏障中的,如果不亮一下底,让“众宾”知道其中除“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外,别无他物,那就会怀疑其中有鬼。“而已”两字,扫清一切怀疑,使人确信口技人奏技只用一张口。 接下去,既写口技人奏技,又写众宾的反应,波澜层出,极起伏变化之妙。 “一抚尺而已”扫清了众宾的怀疑,文势一缓,紧接着: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立刻造成一种肃静的、紧张的气氛,文势一振。一缓一紧,出现了第一次波澜。 抚尺一下,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威力呢?这因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方面使“众宾”相信口技人奏技只用一张口,另一方面又不免产生只凭一张口究竟能玩出什么花样的疑问。这疑问,又逼出一种急于一听究竟的“悬念”。所以“抚尺一下”,就象抛出一块巨大的磁石,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 文势振起之后,接着是一段正面描写。从“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到“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声音由远而近,由疏而密,由简单而复杂,写得极有层次。到了“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床声,夫叱大儿声,尿瓶中声、尿桶中声……”则诸声并作,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高潮出现后,并没有让它骤然降落,却把笔锋一转,去写众宾的反应: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一段侧面烘托,不仅加强了前面的正面描写,而且使文势动宕,摇曳多姿。 烘托之后,又继之以正面描写: “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高潮下降,众宾“伸颈,侧目”的紧张情态也松弛下来,“意少舒,稍稍正坐”。也许,他们以为这场表演,就此结束了; 而且,就此结束,他们大约也已经满足了。谁料到: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于高潮下降,仅留余波之时,骤然雷轰电击,风狂雨暴,波浪掀天。而情绪刚刚松弛下来的听众,猝不及防,被这突如其来的巨变吓坏了,真以为发生了火灾,都“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是一个规模更大的高潮。由余波到规模更大的高潮,复又兴起波澜。 正当听众想突围而出的时候,“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真的发生了火灾呢? 是不是屏障里面有水、有火、有房屋、有千百大人、千百小儿、千百只犬……呢? 都不是。“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更大的高潮突然降落,这是又一次波澜。 这里,“一抚尺而已”的再一次出现,绝不仅仅为了形式上的首尾呼应。首段的“一抚尺而已”使听众确信口技人奏技只用一张口; 但当听众听到发生火灾时,不但不以为那只是口技,而且简直感到真的发生了火灾。末段的“而已”和首段遥遥呼应,把听众从火灾的惊恐中唤回来,使他们不得不相信刚才发生的一切,都出于口技人的一张口。于是,口技人的“善画声”,也就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了。 《虞初新志》的编者张潮说: “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 “技”之所以奇,不仅在于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而且在于对那段表演的组织结构,独具匠心。它以一个家庭为中心,先描绘在静夜里的各种细碎活动,然后扩展开去,描绘突然发生大火灾。前后的两种场面迥不相同,但中间又有必然的联系,毫无七拼八凑之感。此其一。由较小的波澜逐渐推进,形成高潮,一步步抓紧听众的注意力; 然后高潮突然降落,让听众的紧张情绪松弛下来; 突然一声“火起”,使听众猝不及防,忘记了是在听口技,想从大火包围中冲出去; 在这紧张万状的关头,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 有起有伏,有擒有纵,变化万端,不可方物。此其二。这显然不是自然主义地模仿生活,而是高度的艺术概括、艺术提炼的产物。 “文”之所以奇,也奇在组织结构的巧妙上,口技表演的巧妙的组织结构,也许完全出于口技人的匠心,也许还有作者的再创造。即使在表现口技表演的组织结构上没有再创造,但如前面所分析,他在写口技表演的全部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听众的各种表情,不仅突出了口技的高明,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波澜,这还是创造。文章所以奇,又奇在正面描写的惟妙惟肖上。不言而喻,口技这种技艺是用声音反映生活的(所以又叫象声); 作家要传出口技之神,也必须利用语言的音响。林嗣环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出色。显而易见的是他用了许多象“呜”、“作作索索”、“呼呼”、“许许”之类的象声词; 但这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 句子忽长忽短,声音忽低忽高,节奏忽缓忽急,构成抑扬顿挫的旋律,准确地再现了口技表演的抑扬变化。 这是散文,但为了加强节奏感,于忽长忽短的句子中又安排有若干字数约略相同的句子,还押了不少所谓“独脚韵” (即用同一字押韵),韵与节奏的关系很密切。作者根据节奏缓急的需要,押了或疏或密的韵。最密的时候是句句押韵(如“呼”字韵、特别是“声”字韵),但又兼用了“交韵” (即单句与单句押一个韵,双句与双句另押一个韵)与句句押韵相结合的办法(如“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又短句多,长句少,其中还夹杂了一些字数约略相等的句子; 字数约略相等的句子,又是几句长、几句短,参差错落,变化无穷。这就使得节奏急促而富于变化,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末了,还有几句关于这篇《口技》的作者的话值得一说: 在贯华堂本《水浒传》第六十五回的前面,金圣叹用口技之妙比喻《时迁火烧翠云楼》一回的写作技巧,其描写口技的文字,与林嗣环的这一篇几乎完全相同,而他并没有提到林嗣环,却是用“吾友斫山先生尝向吾夸京中口技”云云开头的。金圣叹与林嗣环大致同时,所以这篇作品的著作权究竟属谁,很难确定。然而不管属谁,都足以说明这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好作品,一脱稿就不胫而走了。 字数:4174 霍松林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476-1480页. 口技·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更有妇人惊觉欠伸,丈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丈夫亦醒。妇抚儿,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选自《虞初新志》〕 《口技》描写的是一次精采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小说写得生动形象,读后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小说一开头交代了表演前的情况,这位“善口技者”是在一家举行大宴会的时候表演的。地点在客厅的东北角,设有八尺高的屏障。道具只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观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写宾客的神态为下文精采的表演渲染了气氛。 小说依次写了由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睡眠的情况。“遥闻深巷中犬吠”,创造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气氛。接着写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丈夫说梦话。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哭,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抚慰小儿子,小儿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拍小孩哄他睡觉;大孩子也醒了,絮絮叨叨说个不停。人物顺序出现,活动互相影响。表演时,几种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的过程表演得十分逼真。精采的表演使得“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寥寥八个字刻画出听者凝神会意的神情,从侧面烘托了口技者技艺的精湛。这是口技表演的第一阶段,声音由远到近,由相继出现到一时并发,已见其妙;而宾客的情态,又从侧面起了烘托的作用。 接着表演这家人由醒入睡的情况。没多久就听见丈夫打呼声,妇人拍小孩的声音也渐停下来了,隐隐约约还听见老鼠活动、推倒盆器的声音以及妇人梦中的咳嗽声。声音由显而微,由动转静,听众的情绪也舒缓了。文章有起有落,为下文表演进入高潮蓄势。 第二个声响场景是表演发生火灾的情况。突然一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大喊,两个孩子一齐哭。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哭,成百上千的犬吠。其中又夹着房屋倒塌的声音,火花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的呼救声,抢夺声,泼水声……。许多种声音交错其间,表演出一种火势迫在眉睫,许多人奋力抢救的紧张气氛。写到这儿,作者不由得赞叹:“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前面绘声绘色的场景描写的基础上,这几句议论真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演到高潮处,“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惊恐之状的描写生动逼真,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是口技表演最紧张最精采的阶段,写出了一个失火救火的紧张场面,声音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许多声音同时发生,将口技的绝妙刻画得淋漓尽致。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小说的结尾,再次提到道具的简单,证实这种振人心弦的表演,全是口技者的精心创造。小说首尾呼应,浑然成一整体。 口技表演,声音错综复杂,但两个场景描写得井然有序。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到急促,由简单到复杂,安排得层次清晰,波澜起伏。 小说描写两个场景都注意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先写表演,后写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映衬表演技巧的高妙。 口技【题 解】 《口技》节选自林嗣环的《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这种技艺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要用帷帐、屏风一类东西来隔断听众视线,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帷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而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并且可以借助动作、手势。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一场生动的口技表演,着重描写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卧室里发出的各种声响、一场大火场面中的各种声响,以及听众对此的各种反应。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施屏障开始到撤屏障为止。口技本身顺着宾客所听到的记叙了三个场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动;二是全家逐渐入睡;三是寂静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灾之中。传神之处在于三个层次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口技模拟的声响也是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由少到多,由静到闹,由小到大,使读者有亲闻其声、亲临其境的感觉。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本文在正面记叙时,以较多的篇幅刻画描写了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如:“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又如写火灾场面时,文中写道:“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作者把艺人口中发出的各种声音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声绘色,逼真传神。由此可见,本文在正面描写方面确有其“善画声”的独到之处,也符合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侧面记叙时,重在随时描写听众的反应,描写他们的神情态度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文章开始与结束两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确简单,与表演内容中所模拟的“百千齐作”之声形成对比,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口技》所记的事很奇妙也相当纷杂,而全文仅300多字,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字简练畅达的特点。例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这一句,先用形容词“遥”修饰“闻”,后用形容词“深”揭示“巷”距离大街之远,这就明确地点出了犬吠声是从远处传来的。又如两个“渐”字,细致逼真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而小、从有到无的过程。此外,本文选词恰当,写什么像什么。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老鼠是“作作索索”,无不贴切而生动形象。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选用“既而”、“当是时、“未几”、“俄而”等表示时间的副词,表现时间的推移,用词变化多样,不重复。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體育部 > 雜藝 > 口技 口技 kǒujì 古百戲名。雜技之一種。因以口發聲模仿飛鳥、走獸、器械等聲音,故稱。因常於隔壁表演,因又稱“隔壁戲”。始見於春秋戰國,盛行於明、清,流傳至今。《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爲難鳴,而雞齊鳴,遂發傳出。”張潮《虞初新志》卷一引清·木嗣環《秋聲詩自序》:“京中有善口技者,會宾客大讌,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清·范祖述《杭俗遺風》:“隔壁戲,以八仙桌兩張横擺,圍以布幔,一人藏内,惟有扇子一把,錢板一塊,能作數人聲口,鳥獸叫唤,以及各種響物,無不確肖,初不料其一人所作也。” 口技【同义】总目录 口技隔壁戏 口技 口技用口模仿各种声响的技艺。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做南腔北调,嬉笑怒骂,以一人兼之,听之历历也。”又叫“像声”、“象生”、“口戏”。在明、清两代比较流行。早先演员演出多在帷幕或屏风之后,清·张潮《虞初新志》记载: 京城中有擅长口技的,在宴请宾客时,常于旁边列障坐在里边演出,只用一桌、一椅、一扇、一尺。时众宾寂坐,但闻障内鸡犬声、妇婴声,忽一人呼火起,则千百人声,并墙崩屋倒声,听者为之变色。这种形式称为“暗相”(暗春),也叫“隔壁戏”。这种表演在后来的四川“相书”中还有保留。面对观众表演的叫“明相” (明春),这在清代后期才流行起来。清末在北京天桥表演“明相”最享盛名的有: 百鸟张 (原名张昆山)、人人乐 (原名陈青山) 等。后来人人乐曾改行去天津说相声,“明相”与相声开始融合起来。据说,今天“相声”这一名称,是从口技的别名“像声”、“象生”转化来的。 ☚ 歪唱 贯口 ☛ 口技用语音摹仿各种声响的一种杂技。林嗣环《口技》:“京中有善~者。” 戏剧 戏剧戏(京~;滇~;武~) 剧(~情;~种;歌~;话~;喜~;正~;京~) ☚ 小说 诗 ☛ 口技 口技一种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表演。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口技就被用于政治斗争中了。当时四君子之一的齐国孟尝君出使入秦,被扣留,幸亏他手下有擅学狗叫的门客,瞒过卫士,从库房中偷出狐裘献给秦王宠姬,才被释放;又靠一位会学鸡叫的门客,骗开了函谷关城门,成功地脱困逃回本国。到宋代口技有了重大发展,大致形成了学象声——摹拟各种声音,学乡谈——摹拟各地方音两类。徽宗赵佶生日时上演的百戏之中,就有口技表演,艺人仿效百禽鸣叫,半空和鸣,似鸾凤翔集。南宋时还有了专门训练口技艺人的组织,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就有“小女童象生叫声社”。明代称口技为象声,技艺高超者可以一桌一椅一抚尺一扇,而模仿出失火、哭叫、泼水、房倒等种种嘈杂混乱之声。清代口技表演的范围更为广泛,出现了不少著名艺人,如乾隆时北京的“百鸟张”、“画眉张”,学各种鸟叫的技艺纯熟精湛,几可乱真;扬州的郭猫儿,能以口技表现一家人昼夜的生活,犬吠、鼻鼾、吵骂、宰猪等声音都活灵活现。 ☚ 百戏 角力 ☛ 口技杂技节目。演员用口腔发声模仿虫、鸟、兽、器械的声音和某些人类生活活动的声音的一种技巧。 口技 《口技》清林嗣环撰。节自《秋声诗自序》。口技是中国的传统技艺,而这篇载记清初京中口技的文字尤为奇绝动人。众宾宴集,静听屏后的艺人出技发声,先是犬吠,妇人的伸欠,丈夫的呓语,又有乳儿的惊啼,一个人家中夜的生活小景,直如静池春水,波纹渐生。然后是丈夫起溺,妇人抱儿起溺,床上的大儿醒啼,于是床声、溺声、拍儿叱儿声一齐凑发,旋又渐次止息。一个家庭的夜生活如此的形象、真切,已是波澜起伏,足令听者咋舌。而这之后的突然火起,千百人呼,千百儿哭,千百犬吠,风声,火爆声,崩倒声,求救声,曳屋声,抢夺声,泼水声,万千齐作,更如骇浪惊涛,裂岸崩石,使人骇极欲绝。惊人的效果,赖于作者文字的传写。作者记载的是一种以口传声的技艺,但却不满足于仅仅写记一个“听”字,而是极力地写“状”摹“情”,通过视觉形象的描绘来调动读者丰富的想象,通过情势的铺写来渲染紧张迅疾的气氛,以引起读者心中的共鸣。林嗣环是一位善画声者。不仅绘声,而且绘形、绘势,可以说是这篇散文成功的要诀。 ☚ 与赵韫退大参书 室语 ☛ 口技kou ji【杂技】vocal mimicry 口技ventriloquism;ventriloquy;vocal imitation 口技vocal imitation;ventriloquis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