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结肠脂肪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结肠脂肪瘤 结肠脂肪瘤(lipoma of colon)是结肠内常见的非上皮样良性肿瘤,以近段结肠多见。尤其是回盲瓣和盲肠。其发生率占结肠良性肿瘤的3%~4%,占全部胃肠道脂肪瘤的65%。 (一)病因 病因未明,估计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炎症和刺激,可能起主要作用;②结缔组织变性;③局部脂肪组织堆积或代谢不全;④结缔组织进入脂肪组织化生。 (二)病理生理 大体形态上瘤体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有粗、短蒂或无蒂。表面可有不同程度的糜烂、出血、溃疡、坏死或脱落。质地软,切面蜡黄或灰黄,包膜多见。组织学形态为成熟的脂肪细胞,恶变极罕见。据文献统计,约半数肿瘤发生于盲肠或升结肠。 (三)分类 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及生长方式,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腔内型(黏膜下型),最常见,约占90%。 2.腔外型(浆膜下型)。 3.壁间型(肌间型)。 4.腔内外型(混合型),极少见。 (四)临床表现 结肠脂肪瘤的发病年龄以60岁左右居多,国外报道以女性多见,国内则以男性为主。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腹泻、便血。腹痛的原因是脂肪瘤引起肠梗阻或肠套叠,腹泻和血便与病灶部位的黏膜水肿、糜烂或溃疡引起的肠道刺激有关。少数黏膜下脂肪瘤可自行脱落,经肛门排出黄色、团块状脂肪组织,为特征性临床表现。部分可扪及腹部包块,少数患者可发生肠坏死、穿孔,致急性腹膜炎。 (五)检查 钡剂灌肠或气钡双对比造影能显示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块影,基底有切迹或带蒂,可活动,密度低,表面黏膜撑开、展开或消失。合并溃疡可见“牛眼征”。肿瘤极软、压迫或结肠收缩变形时可改变形态为其特征。合并肠梗阻、肠套叠,腹部平片则可见高低不等的阶梯状液平,CT不仅能确定病变部位、大小,而且能明确病灶性质。脂肪瘤CT表现为形态规则的低密度块影。结肠镜检查虽可发现肿块,但因是黏膜下病状,活检常为慢性炎症组织,故易误或漏诊。 (六)诊断及诊断标准 1.好发于50~60岁,女性多于男性。 2.患者多数无症状,较大的脂肪瘤可出现腹痛,以右下腹痛较常见,便血及大便习惯改变,肠梗阻、肠套叠,少数可触及包块。 3.内镜检查可见广蒂或无蒂的黏膜下隆起,表面呈反橘红色,基底为淡黄色,表面多光滑,但有时也可见糜烂、坏死、溃疡形成及出血征象。活检时有时可见黄色物流出。 4.钡灌肠检查表现为圆形、椭圆形分叶状充盈缺损,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有时此充盈缺损可随外压或排空而改变形态。 (七)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结肠腺瘤、平滑肌瘤及结肠癌鉴别。 1.结肠腺瘤 多数在黏膜面呈丘状隆起,表面欠光滑,轻分叶,加压形态不变。 2.结肠平滑肌瘤 属黏膜下肿瘤,与脂肪瘤表现相似。但表面易发生溃疡,“牛眼征”较多见。带蒂者极罕见,加压形态无改变。 3.结肠癌 主要为黏膜中断、破坏,管腔狭窄、变形,管壁僵硬。对于瘤体直径>2cm,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及诊断不明,不能除外结肠癌者,主张手术治疗。如瘤体较小,且不伴有临床症状者,允许定期随访、观察。本病术后预后良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