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瓶式发酵起泡葡萄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瓶式发酵起泡葡萄酒 瓶式发酵起泡葡萄酒生产的关键问题和难点: (1)制备平衡协调的原料和葡萄酒。 (2)良好的发酵条件及适当的管理。 (3)酒在酵母泥上的陈酿及除杂。 (4)转瓶及瓶内酒液的澄清。 一、起泡酒的标准 见附录Ⅱ、一。 二、生产工艺流程图 三、糖浆 一般制造糖浆用蔗糖,因为它是经过精制的,不存在不纯的物质,且在发酵时产生一股愉快的香味,增加酒的风味。 (一)糖的质量标准 符合国标GB317.1-91。 (二)糖浆制造 1.工艺过程与要求 (1)化糖锅用蒸汽处理干净,再用自来水冲刷。 (2)按比例先将陈年酒或新葡萄酒加入锅中,再加糖,要求边加糖边搅拌。 (3)要加速糖的转化,可以加微量的柠檬酸。 (4)可加热糖化锅,但不要过热,要求糖浆不得有老化味,更不要有焦糖味,从质量角度来看,不加热自然转化的糖浆对酒的质量和风味更有益。 (5)糖浆经过滤,转入贮存罐。 (6)贮存50~60天即可使用,在贮存过程中要封密好贮存罐,防止氧化。 2.糖浆浓度 表5-2-7中的数据是以100L为单位计,糖的比容为63。 表5-2-7 糖浆浓度与加糖加原酒的比例 (三)加糖量和产生瓶内压力的关系 1.加糖量的计算 1g糖在瓶内产生酒精0.643L,二氧化碳0.247L,每1L起泡酒吸收CO2的能力是0.900L。在10℃,(约0.6MPa)下,每1L起泡酒含CO2为5.4L。 C6H12O6→2C2H5OH+2CO2 6×0.9=5.4L(CO2) 为了精确地计算糖的需用量,即每1g糖产生CO2为0.247L,则用糖为5.4/0.247=21.85g,也即每一升起泡酒用糖21.85g。实际生产中,用糖量比这一数据高些,一般在24~25g/L。 2.加糖量与产生CO2的比例关系(表5-2-8)。 表5-2-8 加糖量与CO2的比例关系 上述数据均是糖在酵母适宜的条件下,完全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压力。 四、瓶内发酵 顾名思义,就是把葡萄原酒倾入瓶内,加上适量糖,接入发酵酵母,封住瓶口,让酵母在瓶内发酵产生CO2气体。 (一)二次发酵酵母的特性 此酵母适用于瓶内发酵和罐式发酵,它除了普通葡萄酒酵母的特性之外,还应具备: (1)耐压,在酒中CO2的压力达到0.2MPa以上还能继续发酵。 (2)抗酒精能力强,在原酒酒精度10%(V/V)时能继续进行二次发酵 (3)体积大,酵母发酵完毕后,容易凝集沉淀。 (4)酵母本身风味好。 (5)酵母经生理代谢后,产生的风味有益酒的质量。 (二)发酵工艺过程和技术条件 1.工艺过程 (1)对瓶内发酵起泡葡萄酒的空瓶试压,瓶内加水,在试压机上打磅,要求空瓶耐压1.6~2.5MPa。 (2)将瓶子木塞、盖子、铁丝扣备好,洗净。 (3)按产品配方,在瓶内加上原酒、糖浆和二次发酵酵母,使之均匀。 (4)封住瓶盖,套上铁丝扣,将瓶子堆放好。 (5)检查瓶口是否漏汽,是否合乎工艺要求。 (6)搞好环境卫生,保持发酵室的温度和湿度,定期检查堆放的起泡酒发酵的情况。 (7)当瓶内压力达到产品标准,酒中残糖降至1g/L以下时,标志发酵结束,可将瓶子上架,转入转酒架上。 2.技术条件(表5-2-9)。 表5-2-9 瓶内发酵技术条件 (三)发酵异常现象及措施(表5-2-10) 表5-2-10 发酵异常现象、原因和措施 五、堆放、瓶架转瓶和后熟 (一)堆放与倒堆 瓶内起泡酒堆放的过程就是瓶内二次发酵的过程。 在主发酵完毕后,要进行一次倒堆,就是将瓶子一个一个的倒一下。 堆放和倒堆要求在酒窖里进行。一般堆放时间因酒的质量要求而定。酒窖要通风设备好,卫生条件好,定期从不同的角落里拿出两瓶酒,一瓶留样,一瓶用气压表测其压力。测量时,最好将酒的温度调到10℃。因为品温高于10℃,酒的真正压力是低的;品温低于10℃,酒的真正压力是高的。不同温度下的真正压力见表5-2-11。 表5-2-11 气压与温度校正表 气压 (单位:atm) 注:1atm=101325Pa 1.倒堆工艺要点 (1)在倒堆的时候,用手将瓶子用力晃动一下,使沉淀于瓶底的无力的酵母重新浮悬于酒液中,使之获得新的力量重新发酵,将最后一点残糖消耗掉。 (2)对于有些澄清困难的酒,在瓶酒被晃动的过程中,不仅酵母被晃起来,并且所有的沉淀都会浮悬于酒液中,当沉淀中的结晶酒石酸盐下沉时,再互相结合一起沉下。 (3)原来分散的蛋白质分子和其他杂物,通过晃动,下沉时也互相结合起来,起到酒下胶的作用,有利于酒的澄清。 2.堆放的优点 (1)瓶内起泡酒酒液澄清较慢且困难,堆放也起到澄清作用。 (2)长时间堆放,酒精与酸类物质酯化,增加酒的香气,提高了酒质。 (3)长时间堆放,因酒窖温度较低,一些不稳定、悬浮的物质凝结沉下。一般品温9℃以上沉淀较慢,澄清度好,只有依靠延长时间来完成澄清作用。品温9℃以下,硬朊及酒石酸氢钾的凝结较快,但澄清度略差。 (二)瓶架转瓶和后熟 堆放的瓶发酵起泡酒,发酵结束后,CO2含量达到所规定的标准,此时,酒要放在一个特别的酒架上后熟。其目的是将酒中的酵母泥和其他沉淀物集中沉积在酒瓶口处,以便除去。酒架也是特制的,木架呈“人”字形,酒瓶倒放在木架的孔中,木架的倾斜度是可以调节的,最终使酒瓶垂直,倒立在木架上。工艺中每一步应依次做好,并做标记,瓶身从下方转到上方,使所有粘在瓶壁上的沉淀物能脱离开来,全部凝集。转动瓶子的次数,应从多到少,开始转动次数宜多,以后,则逐渐减少转动次数,转动瓶子的幅度,也应尽量减小。瓶子转动一圈要转8次,开始2~3天,瓶子转1/8位置,20天后,再转6/8位置,最后又转1/8位置,再次使酒瓶恢复原位。转瓶操作,是一项强度大、且又细腻的工作。在这过程中,沉淀集中在瓶颈,酒自然澄清,并伴随着酯化反应和复杂的生化反应。最终使酒滋味丰满,醇和、细腻、协调。 (三)瓶内沉淀物的分类和性质(表5-2-12) 表5-2-12 瓶内沉淀物的分类的性质 防止瓶内沉淀的措施: (1)认真选用香槟酒的瓶子,凡瓶壁内粗糙、不平的一概不用。 (2)采用葡萄汁的自流汁酿造原酒。 (3)原酒沉淀物要处理干净,原酒要澄清。 (4)发酵完全。 (5)堆放和转酒要合乎工艺要求。 六、瓶颈速冻与吐渣 工艺过程: (1)从酒架上取下酒瓶,以垂直状态进入低温操作室,置瓶颈速冻机上。 (2)瓶颈倒立放在-22~-24℃的冷水槽内降温,浸渍高度可以根据瓶颈内聚集沉淀物的多少而调节,使瓶塞内沉淀物和部分酒成小冻冰塞状。 (3)将瓶子握成45°斜角,瓶口上部插入一开口特殊的钢制瓶套中,迅速开塞,利用瓶内二氧化碳的压力将瓶塞顶出,冰塞状沉淀物随着排出。 (4)随之迅速将瓶口插入补料机上,补充喷出损失的酒液,一般补量为30ml左右(3%的量),以同类原酒补加。 整个过程要在低温室中操作(5℃左右),二氧化碳损失一般在0~0.01MPa。 七、调整成分与封盖 一般按照生产类型和产品标准,在添料机贮酒罐中,加上一些糖浆、白兰地、防腐剂来调整产品的成分。如果生产干型起泡酒,可用同批号原酒或同批起泡酒补充,生产半干、半甜、甜型起泡酒,可用同类原酒配制的糖浆补充;若要提高起泡酒的酒精度,可以补加白兰地酒。总之,补加的成分和数量,视产品最终的质量标准而定。从酒瓶瓶颈速冻开塞到添料机补加料酒,应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然后,迅速压盖或加软木塞,捆上铁丝扣。 八、各种因素对溶解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 起泡葡萄酒中溶解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酒的感观指标——泡沫的持久性。溶解二氧化碳含量高,酒的质量好,起泡持久性长;溶解二氧化碳含量低,情况则相反(见表5-2-13、表5-2-14)。 表5-2-13 各种因素对溶解CO2含量的影响 表5-2-14 不同压力、温度、酒精度对溶解CO2的影响 注:①1#、2#酒分别是两种葡萄原酒,酒精度为9.5、8.8%(V/V)。 ②10%酒精度的酒是10%的酒精加上90%的蒸馏水。 一般地,瓶内产生0.5MPa的压力,理论上应加20g蔗糖。这对于酒精含量10%(V/V)的原酒确是这样,但对于酒度高于10%(V/V)的酒,就要考虑CO2溶解度的大小。表5-2-15说明在一定条件下,糖发酵后,得到的压力。 表5-2-15 在一定条件下,糖与压力的关系 CO2的压力,对酵母的生长发育和糖的发酵有阻抑作用,特别是在pH较低、偏酸和酒度较高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在CO2的压力高达0.7MPa,pH又较低的情况下,酵母的发酵就不可能进行了。 九、瓶转罐的吐杂填充(转移法) 转移机由一套回收装置、一套过滤装置和CO2再利用装置三部分组成。 (一)生产流程 (二)工艺过程 (1)当瓶内起泡酒的压力达到要求时,启开瓶塞,用吸酒器把酒倾入密封保压的酒罐里。 (2)在酒罐里调整成分,品温保持在-5~5℃,沉淀物沉在罐底。 (3)酒瓶重新清洗,备用。 (4)选择适当的滤框,让酒直接流过这一过滤机,除去酒中酒泥。 (5)将酒重新装到瓶中,进行瓶外包装,装酒要在低温下进行,并保持二氧化碳原有的压力、原有的泡沫性能。 (三)转移法的优点 (1)将瓶内酒液倒入罐中,自然混合,酒的质量较均匀一致,质量有所保证。 (2)在罐内调整成分,理化指标较准确,合格率高。 (3)在罐内静止澄清,酒中沉淀物可以沉入罐底,沉淀完全。 (4)通过微孔过滤,可得到清澈、透明的酒液。 (5)酒液损耗较少,不像传统法生产,在除泥排渣中损失酒液多。 (6)如果能在厌氧条件下操作,成品酒也可能赶上传统法瓶内起泡酒的质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