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各科均能遇到。多见于老年、长期卧床、下肢骨折、恶性肿瘤、妊娠、分娩等,因静脉插管造影、输液等所致的医源性静脉血栓形成也有增加。血流滞缓、管壁损伤及血液黏滞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发生于下肢,由此引发的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患者呼吸困难,甚至猝死。 【诊断要点】 1.患肢肿胀:常为非凹陷性水肿,组织张力较高。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可造成两下肢肿胀;上腔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头面部肿胀。严重的肢体肿胀可使皮肤出现张力性水泡,甚至压迫动脉,使肢体出现“股青肿”。 2.疼痛:急性期部分患者患肢可感胀痛,“股青肿”时疼痛剧烈。 3.色素沉着、溃疡: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慢性后遗症,常于发病5年后出现。患肢皮肤色素沉着,易形成溃疡,并经久不愈,俗称“老烂脚”。浅静脉代偿性扩张,甚至形成静脉曲张。 4.彩超:可明确诊断,并能显示血栓形成的部位和受累的范围。 5.MRA:即磁共振血管显象,能提供类似静脉造影的影象,且为无创检查方法,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处理】 1.一般处理:急性期应卧床,禁忌按摩或挤压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 2.非手术治疗:是静脉血栓形成主要的治疗方法。 (1)溶栓:溶栓治疗在起病后越早应用,效果越好,超过6小时的血栓溶栓效果就明显降低。全身静脉溶栓效果不如局部介入溶栓。理想的溶栓方法应是插管至血栓远端,持续、脉冲式灌注溶栓剂。如无条件介入溶栓,可静脉推注尿激酶25万u,再用尿激酶25万~50万u静脉缓慢滴注。对老年、高血压、有脑卒中史、合并有消化道溃疡、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溶栓治疗有一定危险性。 (2)抗凝:首选相对低分子质量肝素抗凝,其出血危险性较普通肝素小,常用的是低分子肝素钙如那屈肝素钙(速避凝)0.4ml,低分子量肝素钠如法安明5000u、吉派林5000u等,皮下注射,1~2次/d。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长期口服,可预防再次血栓形成。 (3)扩血管治疗:帮助建立侧支循环,如右旋糖酐40、丹参等。 3.手术治疗 (1)取栓术:用于急性期,近期疗效较好,但易破坏静脉瓣膜,远期疗效不满意。取栓时需防止血栓脱落。 (2)旁路术:单纯髂静脉、无名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可行旁路手术,缓解静脉瘀滞。 (3)腔静脉滤网置放:用介入方法,将腔静脉滤网放入腔静脉内,以防肺栓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