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油垫生产参数的计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油垫生产参数的计算 (一)注水循环管路阻力损失 参见本章第二节“四”常用生产参数计算。 (二)井口静压力 井口静压力为油垫建槽过程中,从中层管与技术套管间向井下注满油、关闭闸门时反映在井口的压力。 当正循环建槽时: P油静=9.81(R卤-r油)·L×10-6+P环,MPa (3-3-40) 当反循环建槽时: P油静=9.81(R卤-r油)·L×10-6+P中,MPa (3-3-41) 式中 P油静——关闭注油闸门时反应的压力(MPa) L——井管长度(m) R卤——卤水密度(kg/m3) r油——油密度(kg/m3) P中——中心管的井口压力(MPa) P环——中层管与中心管间环隙反映在井口的压力(MPa) (三)总注油量的计算 式中 δ——油垫层厚度(m) D——盐槽直径(m) π——常数(π=3.1416) n2——注油时返出地面的油量(m3) n1——中层管与技术套管间隙内的储油量(m3) Q总——总注入井内的油量m3) (四)垫层用油料的选择及油水分离 1.垫层用油的技术性能在油垫建槽过程中,所用轻质油的质量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在温度为0℃时运动粘度不大于20×10-3~25×10-3Pa·s。 (2)相对密度不高于0.85~0.88。 (3)水的含量不多于0.5%。 (4)在一定时间能保持物理性能稳定。 附常用柴油技术性能,见表3-3-29。 表3-3-29 柴油技术性能 2.油水分离原理及计算 主要采用重力分离原理。用降低含油卤水流速的方式进行分离。分离程度主要决定于油珠上浮深度。只要含油卤水在油水分离池里的平流速度小于油珠上浮速度,再经一段时间的停留,就可提高油水分离程度。 油珠上浮速度按斯托克斯公式计算: 式中 V0——在不含悬浮物质的情况下油珠的浮升速度(cm/s) ρ油——卤水密度(1.07~1.18)(g/cm3) ρ油——油料密度(0.83~0.85)(g/cm3) g——重力加速度,981cm/s2 d——浮升油珠最小设计直径(因油珠的聚集性能强,一般取0.005~0.009cm。) μ——卤水的绝对粘度,0.0114g/(cm·s) 当采用平流式浮升分离池时,卤水中油珠的浮升效率(或称分离效果),只决定于悬浮油珠的浮升速度Vo,即: 式中 V——浮升池中水流的速度(cm/s) Q——浮升池中的流量(cm3/s) H——浮升池的深度(cm) L——浮升池的长度(cm) B——浮升池的宽度(cm) 由此可知,当浮升池的流量一定时,未经混凝的油珠在浮升池中的分离效果,仅取决于浮升池的面积(当浮升池各边有一定比例时),而与其深度无关。 用浮升分离池分离的卤水,一般需在池中停留0.5~1h。卤水的水平流速,一般取0.2~0.3cm/s,最大不得超过1.3cm/s。 油水分离池的结构见图3-3-39。 图3-3-39 某矿区平流式浮升分离池示意图 (五)卤水浓度的确定 1.相似法 根据现生产井的生产工艺指标,推导新井的卤水浓度,可用下式: 式中 C卤——生产井的卤水中NaCl含量(g/L) C水——淡水中NaCl含量(g/L) C未——新井未知的卤水中NaCl含量(g/L) K——岩盐的溶解系数(通过岩盐心试验确定) Q卤——所求的卤井生产率(m3/h) V——溶腔体积(m3) 2.根据溶腔体积计算卤水浓度 C卤=K饱·1n(V+1) (3-3-46) 式中 C卤——卤水的含盐量(t/m3) K饱——溶液的饱和系数(t/m3) V——溶腔的容积(m3) 饱和系数K饱,与注水的耗量Q水及岩盐中氯化钠含量等因素有关,可由图3-3-40中求得。 图3-3-40 饱和系数(K)和水的耗量(Q水)及岩盐中氯化钠含量之间的关系 曲线C=0.35t/m3(标准饱和卤水) (六)建槽时间的确定 用相关法,按以下公式确定: 式中 T新——新溶腔冲刷的时间(昼夜,即建槽时间) T生——已生产井溶腔建槽所需的时间(昼夜) Q生——已生产井的生产率(m3/h) C生——已生产井的卤水的含盐量(t/m3) Q新——新井预测的生产率(m3/h) C新——新井预测的卤水的含盐量(t/m3)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