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声1881—1911江苏丹徒(今镇江)人 同盟会员。曾任标统等职。参加黄花岗三役,任统筹部副部长、总指挥。后广州起义失败,忧愤成疾,病逝于香港 原名:毓声 字:伯先 号:白先、百先 别号:雄愁子 化名:天香阁主人 别名:天水王孙、刘意扬、宋王孙、渊父、痛哭生、韵谱、震康 影射名:赵兰生、赵伯言 赵声1881—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原名毓声,字伯先,江苏丹徒人。十九岁中秀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入江南水师学堂,倾向反清革命,为学监所不容。不久退学,转入江南陆师学堂,继续从事革命活动。1903年,赴日考察,会见黄兴等。回国后创办阅报书社、小学堂、体育会,任教两江师范,参加拒俄运动,密编七字唱本《保国歌》,宣传革命。1904年北上保定,投新军,袁世凯对其暗加监视。次年逃离保定,入南京新军,任管带、标统。1906年加入同盟会,在营中设阅报书社,向士兵灌输革命思想,被解职。1907年赴广东,任新军管带、标统,谋响应孙中山发动钦州、廉州之役未成。宣统元年(1909年)弃职返里,遭清方缉捕,逃往杭州。不久赴广州,任新军炮队营军官,并参加1910年初的广州新军起义,事败逃香港。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时,黄兴任统筹部部长,赵任副部长和起义军总指挥,因事机泄露,起义部署被打乱,黄兴被迫发动,遭到失败。赵于4月28日赶到广州,败局已成,只好撤退。败后忧愤成疾,病逝香港,归葬镇江竹林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上将军。 赵声赵伯先先生传 赵伯先事略 | 柳诒徵 章行严 | 武汉大学图书馆藏 刊本1册 | 赵声传 | | (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 印1949年版18页 | 一腔热血千行泪——赵声传 | 杨宗莹 | (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0年12月版 84页 | 赵 声 赵声哭陵倡革命 黄刀健者赵声 纪念伯父、辛亥革命先烈赵伯先 碧血黄花忆赵声 赵声列传(革命党列传) | 萧梦龙 南 湖 艾 林 赵俊欣 杨方益 |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4月版95页 *中央日报1961年8月11、12日 *中华日报1969年3月29日 新华日报1981年10月17日 团结报1985年3月30日 克复学报1911年第2期 | 丹徒赵君传 | 青 兕 | 民心1911年10期 |
祭赵伯先烈士 赵伯先传略 赵声 | 张斯麔 谭人凤 | 文艺俱乐部1912年第1号 文艺俱乐部1912年第2号 民国报1912年第4号 | 述赵伯先君之轶事 吊亡友赵伯先 赵声传记考异 | 陈陈 思声 束世潡 | 大同周报1913年2期 浙江兵事杂志1914年4期 建国月刊1936年15卷5期,*革命人物志 第7集第156页 | 赵伯先传 | 柳诒徽 | 国史馆馆刊1947年1卷1期,*革命人物 志第7集第149页 | 赵声的《歌保国》 革命先烈赵伯先的一生奋斗 | 祁龙威 沈云龙 | 江海学刊1961年9期 *新时代1961年1卷10期,*近代中国史 料丛刊第二辑(总20)·现代政治人物述 评(中卷)第98页 | 赵声生年考 血性男儿赵伯先 | 张锦贵 马星野 | 扬州师院学报1962年16期 *艺文志1968年30期,*江苏文物1977年 2期 | 天香阁主人赵声先生(上、下)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赵声 民主革命的先驱者赵声 论赵声 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赵声 “龙”种赵声 赵声(1873—1911) 赵声(1873—1911) 赵伯先事略 | 江汉 张锦贵 宋捷 宋婕 萧梦龙戴志恭 张谷 贾逸君 张敏孝 章士钊 | *今日中国1979年101、102期 群众论丛1981年5期 江苏青年1981年10期 一次反封建的伟大实践第417页 一次反封建的伟大实践第435页 *中外人物专辑第6辑第99页 中华民国名人传(上册)革命先烈第51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326页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第 312页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民主革命 的“上将军”赵声 | 曾永玲 | 中国近代爱国者百人传第362页 | “雄愁子”赵声 赵伯先事略 民主革命先烈赵声情况简介 赵声事迹系年 家史简介 赵声 赵声 赵声 赵声君 | 王鉴清 邹鲁 孙亦农 江慰庐 赵俊欣 惜秋 黄德贻 马星野 | 中国近代爱国者的故事第326页 中国国民党史稿第5册第1388页 丹徒文史资料第1辑第157页 丹徒文史资料第2辑第15页 丹徒文史资料第2辑第27页 *民初风云人物(上)第105页 民国人物传第2卷第28页 *民族英雄及革命先烈传记(下册)第69页 *论中国革命与先烈第179页 | 赵声 赵声 赵声、冷通、熊成基的革命事迹(附载赵声《歌保 国》、孙中先生秘书田桓书写《赵伯先简介》手 迹) | 新中国图书局 江苏研究社 史全生 | 当代名人事略(下卷)第13页 江苏乡贤传略初稿第100页 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7辑第67页 | 赵声 赵声革命事迹 辛亥广州起义的总指挥赵声 赵声(1880—1911) 丹徒赵君传 赵声(1880—1911)传 赵声 赵声传 | 沃丘仲子 陈启𫘧 宗志文 戴晋新 柳弃疾 张相文 | 近代名人小传(下册)第132页 辛亥革命回忆录(四)第297页 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第112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3册第591页 南社(南社编)1912年第7集文选第24页 南园丛稿卷八 *革命人物志第7集第131页 革命先烈传记第135页 | 赵声 赵声 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赵伯先烈士 | 余牧人 蔡冠洛 卢佛慧 | 党国名人传第20页 清代七百名人传(下)第1905页 镇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5页 |
革命前辈赵声 有关赵伯先二三事 流传于镇江、大港的赵声和其家族轶事 镇江伯先公园和赵伯先墓 柳诒徵和赵声 | 伯 昂 王旋伯 江 扬 李安静 姜柳明 宓范江 申 耆 蒋顺兴 | 镇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10页 镇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13页 镇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18页 镇江文史资料第3辑第30页 镇江文史资料第5辑第95页 |
赵声民主革命的先驱者——赵声 赵声传 赵伯先传 | 傅德华 张相文 柳诒徵 | 爱国报1986年5月29日 广清碑传集第二十卷第1410页 广清碑传集第二十卷第1411页,辛亥人物 碑传集第109页 |
赵声 江苏丹徒人。原名毓声,字伯先,别号雄愁子。光绪秀才。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江南陆师学堂毕业。次年赴日本考察,归国后执教两江师范学堂,曾撰《保国歌》,鼓吹革命。1905年任南京督练公所参谋官,旋升三十三标标统。次年参加同盟会,因向士兵宣传革命被免职。1907年至广东,领第二标标统,后改第一标标统,1909年(宣统元年)弃职。1910年元旦广州新军发难,事败走南洋,准备再次举事,在香港设“统筹部”,任副部长。1911年因黄花岗起义失败。忧愤成疾。同年5月18日在香港病逝。 赵声1881—1911原名毓声,字伯先,又字百先,江苏丹徒县人。早年在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军军营读书时,即立志以军报国,开始萌发反清思想,声称最佩服孙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到日本找孙中山,未遇,见到黄兴等人,亦颇受鼓舞。旋即回国,在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任教,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光绪三十一年,秋,潜入北洋新军某镇当队官,想乘机发动起义,未成。后到江阴新军中任教练,图谋义举,广西官吏防范森严,旋回南京,任陆军九镇某营管带,后升标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加入同盟会,在士兵中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工作,被两江总督端方觉察,被迫离南京。次年春任广州新军二标三营管带,二标标统、一标标统。后因两广总督张人骏所忌,弃职。宣统二年(1910年)与黄兴筹谋发动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去南洋筹备军饷,任香港统筹部副长。次年与黄兴领导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后病逝香港。 赵声1881—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原名毓声,字伯光、号百先,江苏丹徒人。江南陆师学堂毕业,1903年曾赴日本考察军事。后投新军,从事革命活动。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参与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根据槟榔屿会议决定,与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悲愤成疾,旋病逝于香港。后为南京临时政府追赠为上将军。 赵声1881~1911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毓声,字伯先,号百先,江苏丹徒人。自幼读书习武,19岁考中秀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初到南京教家馆学习,后投笔从戎,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曾任参谋官、教练、管带、标统、香港统筹部副部长。宣统三年(1910年)与黄兴烈士筹谋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次年5月18日在香港病逝,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被孙中山追赠为上将军。 赵声1881—1911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毓声,字伯先,号百先。江苏丹徒人。父赵蓉是个 生,在家乡教学。他幼年从父读书,并练武艺。十九岁考中秀才。1901年初,到南京教家馆。时值义和团革命运动失败,目睹国势危急,决心投笔从戎,以第一名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因他倾向革命,为学堂监督所不容,遂退学,寄居和尚庙读书。后为江南陆师学堂监督俞明震所赏识,特许其入学,至1902年末毕业。1903年春,东渡日本考察,结识黄兴等革命志士。不久回国,先在本乡创办阅书报社、小学堂、体育会;后去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任教,宣传革命。1905年秋,到南京入督练公所任参谋官,旋至江阴教练新军。后随郭人漳赴广西任巡防营管带。不久又回到南京,任暂编南洋陆军第九镇十七协三十三标二营管带,不久升标统。其间他先后援引冷遹、柏文蔚、林间夏、倪映典、熊成基等革命青年入九镇,任为官佐。1906年加入同盟会,在营内设阅书报社,向士兵灌输革命思想。次年春至广东,任新军二标三营管带,不久升第二标标统。1908年冬,改任新军第一标统带。次年秋,应香港支部电邀到广州,议定于1910年元旦发动起义,由党人率会党攻城,倪映典率新军夹击。因新军士兵前一日与警兵发生冲突,打乱了起义计划。倪映典仓卒率部由沙河攻广州, 不幸中弹牺牲,起义失败。当时他在城内,因与各方失去联系,始脱险出城,避居香港乡间。同年11月,孙中山在南洋庇能(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等共商发动广州起义。会后,他与黄、胡等回港设立统筹部,由黄兴任部长,他任副部长,并被推为起义总指挥,黄为副总指挥。后因广州熟悉他的人多,决定由黄兴于23日率党人先入,他继至。起义日期几经变动,到4月27日,由于情况紧急,黄兴被迫于当日下午五时亲率党人攻入总督衙门,与清兵巷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遭到失败。他于28日晨赶到广州,已无法参加战斗,只好撤退。这次起义伤亡很大,后得遗体七十二具,葬于黄花岗,世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911年5月18日在香港病故。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为表彰他的功业,追赠他为上将军。 赵声1881—1911原名毓声,字伯先,号百先。近代民主革命者。江苏丹徒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次年东渡日本,结识黄兴等革命志士。归国后在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任教,后参加新军,被统制徐绍桢擢为标统。三十二年在南京加入同盟会。因从事革命活动被清方察觉,遂去广州,任新军管带,不久升为标统。宣统元年(1909)与黄兴酝酿广州新军起义。次年倪映典发动新军起义失败,他往南洋筹措军费,并任香港同盟会会长。三年春(1911年4月)与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在香港病故。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为表彰其功绩,追赠为上将军。 赵声 赵声原名毓声,字伯先,号雄愁子,江苏丹徒人,生于1881年2月17日。清末秀才。早年入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学习。1902年东渡日本考察,不久回国任两江师范学堂教习,1905年策动北洋陆军在河间秋操时举行兵变,未果。先后任南洋新军第九旗管带、标统,广东新军混成协管带、标统等职。拯救宣传革命。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是长江流域的中国同盟会主盟人。同年萍浏起义中任中级军官,失败后去广东任广州督练公署筹运科提调,不久升任第一标新军统带。1907年钦廉起义时,准备内应,然事未成,遭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1910年领导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赴南洋各地筹款。与黄兴在香港设“统筹部”,准备起义,任战时总司令。1911年4月27日与黄兴领导广州起义,任总指挥。失败后忧愤成疾,于1911年5月18日病逝于香港。1931年12月7日被国民政府追赠为上将。 ☚ 赵自齐 赵寿山 ☛ 000047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