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扁秆藨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扁秆藨草 图2-14 扁秆藨草 〔学名与别名〕 Scirpus planiculmis Fr.Schmidt 海三棱、三棱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地下横走根茎和块茎,高60~100厘米。根茎顶端膨大成块茎。秆直立而较细,三棱形,平滑。叶基生和秆生,条形,与秆近等长,基部具长叶鞘。苞片叶状,1~3枚,长于花序;花序聚伞形短缩成头状,假侧生,有时具少数短辐射枝,有1~6个小穗;小穗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具多数小花;鳞片矩圆形,褐色或深褐色,顶端具撕裂状缺刻,中脉延伸成芒状;下位刚毛4~6条,具倒刺,短于果实。小坚果倒卵形,扁而稍凹或稍凸,灰白色至褐色。 〔生物学特性〕 块茎和种子繁殖。块茎发芽最低温度为10℃,最适20~25℃;土层深度0~20厘米,最适5~8厘米。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16℃,最适25℃左右;出土深度0~5厘米,最适1~3厘米。块茎和种子无休眠期或无明显休眠期。 扁秆藨草适应性强。块茎和种子冬季在稻田土壤中经-36℃的低温,翌年仍有生命力;块茎夏季在干燥条件下,暴晒45天后再置于保持浅水的土壤中,仍可恢复生机。而且,只有3毫米大的小块茎遗留下来,就能发芽出苗。 在扁秆藨草发生区,块茎大致于4~6月出苗,条件适宜,幼苗生长很快,平均1天可长2.5厘米,而且蔓延甚速,6~9月平均3.3天可生一新株;种子于5~7月萌发出苗,3.5叶后伸出地下茎,4.5~5.5叶发出再生苗。7~9月开花结果。种子成熟后可随水流或夹杂于稻谷中传播。 〔分布与危害〕 扁秆藨草是世界性杂草。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华东以及河南、云南等地。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的稻田,扁秆藨草的出现频率为68.8%,中等以上发生与危害的面积占31.3%;京、津、豫、鲁等地的稻田,扁秆藨草的出现频率为44.7%,中等以上发生与危害的面积占28.7%;滇、黔等地的稻田,扁秆藨草的出现频率为10.5%,中等以上发生与危害的面积占2.5%;浙、沪、苏、皖、鄂、川等地的稻田,扁秆藨草的出现频率为4.6%,中等以上发生与危害的面积占1.4%。 扁秆藨草多生于pH>7的盐碱、低、湿地和浅水中,常成单生群落或混生,尤以新垦地发生严重。主要危害水稻,为稻田的恶性杂草;部分棉花、豆类、玉米、小麦等作物亦受其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