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鼠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鼠李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 异名 鹿蹄根、绿泥根(《福建民间草药》),狗李、搭绿皮、过路黄、小黄(《中药大辞典》),冻绿柴(《安徽经济植物志》)。 基源 为鼠李科鼠李属植物冻绿的果实。 原植物 冻绿Rhamnus utilis Decne.又名红冻(《中国树木分类学》),另外有部分地区用达乌里鼠李Rhamnus davurica Pall.。 历史 鼠李始载于《图经本草》,曰:“鼠李……蜀川多有之,枝叶如李子,实若五味子,色 形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4m,幼枝无毛,小枝褐色或紫红色,稍平滑,对生或近对生,枝端具针刺;腋芽小,有数枚鳞片,具白色缘毛。叶片纸质,对生或近对生,或在短枝上簇生,矩圆形、椭圆形或狭倒状椭圆形,长4~15cm,宽2~6.5cm,先端突尖或锐尖,基部楔形,稀圆形,边缘具细锯齿或圆齿状锯齿,上面无毛或仅脉上具疏柔毛,下面干时变黄色,沿脉或脉腋有金黄色柔毛,羽状叶脉,侧脉5~6对,在两面均隆起,网状脉明显,叶柄长0.5~1.5cm,托叶宿存,披针形,被疏毛。 花单性,雌雄异株,4基数,具绿黄色花瓣;雄花数个簇生于叶腋或数十朵簇生于小枝下部,有退化雌蕊;雌花2~6个,簇生于叶腋或小枝下部,退化雄蕊小,花柱较长,2浅裂或中裂。 核果近圆球形或倒卵圆形,直径6~8mm,成熟时黑色,有2个分核,基部有宿存的萼筒。种子背侧基部有纵沟漕。花期4~6月,果期5~8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58页.图324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1500m的山坡灌丛中或疏林下。分布于中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朝鲜、日本也有。 达乌里鼠李Rhamnus davurica Pall.(《新华本草纲要》).又名女儿茶、牛李子(《救荒本草》)与鼠李的区别在于:本种的顶芽、腋芽大;叶片宽椭圆形或卵圆形,下面干时不为黄色,沿脉具白色疏柔毛,叶缘锯齿的齿端常有红色腺体,叶柄长1.5~4cm;种子背侧有与种子等长的狭纵沟漕。花期5~6月,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59页.图3248) 生于海拔100~1800m的山坡、山谷疏林下或灌丛中。 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朝鲜、蒙古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也有。 。【生药】: 采集 8~9月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果柄,微火烘干。 鉴别 干燥果实近球形,表面黑紫色,光泽而有皱缩纹。果肉疏松,内层坚硬,通常有果核卵圆形,背面有狭沟。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 果实含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蒽酚、山柰酚(Kaempferol)[1]。 种子含多种黄酮甙酶(Rhamnodiastase)[2]和脂肪油[3]。 附 树皮含大黄素、大黄酚、山柰酚、泻鼠李黄素、槲皮素、鼠李黄素、异鼠李黄素、甲基鼠李黄素[3]。 参考文献 [1] 裴 性味 苦、甘,凉。 ❶ 《唐本草》:“味苦。有小毒。” 归经 《本经逢原》:“入肝、肾。” 功效 清热利湿,消积杀虫,通便。 主治 水肿腹胀,疝瘕,瘰疬,疥癣,齿痛。 ❶ 《本经》:“主寒热,瘰疬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研末或熬膏。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牛李膏(《小儿药证直诀》)治痘疮倒靥黑陷:牛李子杵汁,石器内密封,每服皂子大,煎杏胶汤化下。 单方应用 ❶ 《圣惠方》:“治诸疮寒热毒痹:鼠李生捣敷之。” 张璐《本经逢原》:“牛李,善解诸经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