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的建立
(1) 弗兰西斯·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
近代自然科学有别于中世纪知识传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注重实验,在强调这种差别以及倡导实验方法方面,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起了引人注目的作用。培根1561年出生于伦敦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培根曾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法律,后来进入政界,学到了官场上的趋炎附势。培根1584年进入议院,1601年开始受到女王的重用,1603年成为爵士,1607年被新国王詹姆斯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就任检察总长,1618年成为大法官,1621年被控受贿,政治生涯就此告终。以后五年埋头著书立说,1626年在伦敦去世。培根的一生道德上有很多污点,但以其出色的文笔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批判经院哲学,宣传新的科学方法论,为促进人类的知识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605年培根发表 《学术的进展》,为即将到来的科学时代而欢呼。他高度评价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认为它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他意识到科学技术将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历史力量,因此高度赞扬科技发明,认为: “在所能给予人类的一切利益中,我认为最伟大的莫过于发现新的技术,新的才能和以改善人类生活为目的的物品。”“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名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学术的发展》出版以后,培根计划写一部巨著 《伟大的复兴》,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学术的发展》 可以充当; 第二部分研究科学方法,1620年出版的 《新工具》即属这一部分; 第三部分是一部关于工匠学问和实验事实的百科全书; 第四部分运用新方法说明第三部分所罗列的事实; 第五部分讨论科学的历史; 第六部分综合前面提出的假说和理论,建立新的自然哲学。但直到他去世,这部著作也没有写出来。
他在1625年出版的 《新大西岛》 补充了关于科学方法和科学组织的观点。《新工具》 是培根阐述他的科学方法论的主要著作,在该书中,培根批判了经院哲学所坚持的亚里士多德那一套科学推理程序,提出了自己的实验归纳方法论。书名取为 《新工具》,意在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 相左。培根认为,经院哲学的学术传统完全丧失了与经验的接触,其思辩的方法充满了 “难懂的术语”、“烦琐的推理”、“冗长的论述”、“故弄玄虚” 和“空洞的结论”,经院哲学家就像是蜘蛛织网那样,网丝和编织十分精细,但却是空洞的,毫无益处。必须重视观察经验,自然的知识只有通过对事物有效的观察才能发现。培根提出,正确的认识方法首先是不带偏见,可是人心中总是为种种偏见所纠缠。他列举了四种 “偶像” 为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偏见是 “种族偶像”,比如相信“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在任何事物中都看到一种目的,总之,用拟人的方式解释自然现象等,都属于 “种族偶像”; 为个人所有的偏见是 “洞穴偶像”,它们大多是由于个人偏爱某个问题导致的,如培根同时代人吉尔伯特,只是因为对磁有强烈的兴趣,就试图建立一个以磁为统帅的自然哲学; 由于运用语言产生的偏见是“市场偶像”,例如有些语词其实没有指你,但人们却误认为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对应物; 由于接受了特殊的思想体系而产生的偏见是 “剧场偶像”,事实上,所有的思想体系都不过是一场戏剧,它们以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重新表达世界。
正确的认识方法既不能是单纯的经验主义,像蚂蚁那样虽忙忙碌碌但没有目标; 也不能是单纯的理性主义,象蜘蛛那样虽织工精巧但空洞无物,必须将它们结合起来,像蜜蜂那样,从花园和田野里采集花朵然后用自己的力量消化和处理它们。培根主张,首先要尽量不带偏见地搜集事实,越多越好。他相信,如果他手里有此普林尼的 《自然史》 篇幅大十倍的《自然史》,他就完全能够给出一种新的正确的自然哲学,解释自然界所有的现象。为此,他特意开列了一张他认为值得研究的课题表,其中包括了130多个问题,请求英王詹姆斯一世颁布命令去搜集这方面的知识,但国王不感兴趣,只得作罢。在占有了足够的经验事实后,首先必须分类和鉴别,然后是归纳。培根给出科学研究的金字塔的模型: 塔底是自然史和实验史的观察经验,往上是事实之间的关系,起初是偶然的关系,再后是稳定的关系,最后是内容丰富的相关性。科学研究的方向是金字塔里自下而上的方向。塔根的方法论基本上还是亚里斯多德的那一套,他所批评的亚氏的只是事实不够、归纳匆忙等,而在定性观察、按形式分类等方面与亚里士多德毫无二致。培根反对假设演绎法,不重视数学在科学实验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使他对伽利略的科学工作毫无反应。培根本人收集了一些事实,但许多不太可靠,做了很多的实验,但没有得出有什么意义的结论,最后一次关于雪能防腐的实验使他受寒,导致气管炎而身亡。培根发明的有条理的归纳在17世纪的数理科学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但在以后主要靠收集资料得出结论的生物科学和地质科学中有用武之地。
(2) 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在科学方法论上与培根形成对照的是数学演绎方法,他是机械自然观的第一系统表述者。在 《方法论》 中,笛卡尔提出了他的数学演绎方法论。在他看来,培根的 《新工具》 强调知识来自经验是正确的,但他将科学推理的程序颠倒了。经验诚然重要,但它面对的是十分复杂的对象,往往并不可靠,以它为基础进行推理很容易发生错误,但演绎法却不可能出错,只要前提没有问题。如何才能得到一个真正可靠的前提呢? 笛卡尔认为必须首先怀疑一切,然后在怀疑中找出那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东西。他找到的第一个自明的前提是 “我在”,因为什么都可以怀疑,但对我正在怀疑这件事不能怀疑,怀疑即我思,而我思意味着我在,因此,“我思故我在” 是一个清楚明白的命题。从这个命题出发,笛卡尔确认了上帝、外在世界的存在,提出物质一心灵的二元论: 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广延,心灵的本质属性是思维。笛卡尔还直接演绎出了运动的惯性原理: “静止的物体依然静止,运动的物体依然运动,除非有其他物体作用; 惯性运动是直线运动。”
机械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的建立
1.弗兰西斯·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
近代自然科学有别于中世纪知识传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注重实验,在强调这种差别以及倡导实验方法方面,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起了引人注目的作用。培根1561年出生于伦敦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培根曾在剑桥三一学院学习法律,后来进入政界,学到了官场上的趋炎附势。培根1584年进入议院,1601年开始受到女王的重用,1603年成为爵士,1607年被新国王詹姆斯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就任检察总长,1618年成为大法官,1621年被控受贿,政治生涯就此告终。以后五年埋头著书立说,1626年在伦敦去世。
培根的一生道德上有很多污点,但以其出色的文笔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批判经院哲学,宣传新的科学方法论,为促进人类的知识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605年培根发表 《学术的进展》,为即将到来的科学时代而欢呼。他高度评价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发明,认为它们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他意识到科学技术将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历史力量,因此高度赞扬科技发明,认为: “在所能给予人类的一切利益中,我认为最伟大的莫过于发现新的技术、新的才能和以改善人类生活为目的的物品。”“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学术的发展》出版以后,培根计划写一部巨著 《伟大的复兴》,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学术的发展》可以充当; 第二部分研究科学方法,1620年出版的 《新工具》即属这一部分; 第三部分是一部关于工匠学问和实验事实的百科全书:第四部分运用新方法说明第三部分所罗列的事实; 第五部分讨论科学的历史; 第六部分综合前面提出的假说和理论,建立新的自然哲学。但直到他去世,这部著作也没有写出来。
他在1625年出版的 《新大西岛》,补充了关于科学方法和科学组织的观点。《新工具》是培根阐述他的科学方法论的主要著作,在该书中,培根批判了经院哲学所坚持的亚里士多德那一套科学推理程序,提出了自己的实验归纳方法论。书名取为 《新工具》,意在与亚里士多德的 《工具篇》相左。培根认为,经院哲学的学术传统完全丧失了与经验的接触,其思辨的方法充满了 “难懂的术语”、“烦琐的推理”、“冗长的论述”、“故弄玄虚”和“空洞的结论”,经院哲学家就像是蜘蛛织网那样,网丝和编织十分精细,但却是空洞的,毫无益处。必须重视观察经验,自然的知识只有通过对事物有效的观察才能发现。培根提出,正确地认识方法首先是不带偏见,可是人心中总是为种种偏见所纠缠。他列举了四种“偶像”为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偏见是 “种族偶像”,比如相信 “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在任何事物中都看到一种目的,总之,用拟人的方式解释自然现象等,都属于 “种族偶像”; 为个人所有的偏见是 “洞穴偶像”,他们大多是由于个人偏爱某个问题导致的,如培根同时代的人吉尔伯特,只是因为对磁有强烈的兴趣,就试图建立一个以磁为统帅的自然哲学; 由于运用语言产生的偏见是 “市场偶像”,例如有些语词其实没有指你,但人们却误认为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对应物; 由于接受了特殊的思想体系而产生的偏见是 “剧场偶像”,事实上,所有的思想体系都不过是一场戏剧,它们以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重新表达世界。
正确的认识方法既不能是单纯的经验主义,像蚂蚁那样虽忙忙碌碌但没有目标; 也不能是单纯的理性主义,像蜘蛛那样虽织工精巧但空洞无物,必须将它们结合起来,像蜜蜂那样,从花园和田野里采集花朵然后用自己的力量消化和处理它们。培根主张,首先要尽量不带偏见地搜集事实,越多越好。他相信,如果他手里有比普林尼的 《自然史》篇幅大十倍的 《自然史》,他就完全能够给出一种新的正确的自然哲学,解释自然界所有的现象。为此,他特意开列了一张他认为值得研究的课题表,其中包括了130多个问题,请求英王詹姆斯一世颁布命令去搜集这方面的知识,但国王不感兴趣,只得作罢。在占有了足够的经验事实后,首先必须分类和鉴别,然后是归纳。培根给出科学研究的金字塔的模型:塔底是自然史和实验史的观察经验,往上是事实之间的关系,起初是偶然的关系,再后是稳定的关系,最后是内容丰富的相关性。科学研究的方向是金字塔里自下而上的方向。培根的方法论基本上还是亚里士多德的那一套,他所批评的亚氏的只是事实不够、归纳匆忙等,而在定性观察、按形式分类等方面与亚里士多德毫无二致。培根反对假设演绎法,不重视数学在科学实验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使他对伽利略的科学工作毫无反应。培根本人收集了一些事实,但许多不太可靠,做了很多的实验,但没有得出有什么意义的结论,最后一次关于雪能防腐的实验使他受寒,导致气管炎而身亡。培根发明的有条理的归纳在17世纪的数理科学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但在以后主要靠收集资料得出结论的生物科学和地质科学中有用武之地。
2.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在科学方法论上与培根形成对照的是数学演绎方法,他是机械自然观的第一系统表述者。在 《方法论》中,笛卡尔提出了他的数学演绎方法论。在他看来,培根的 《新工具》强调知识来自经验是正确的,但他将科学推理的程序颠倒了。经验诚然重要,但它面对的是十分复杂的对象,往往并不可靠,以它为基础进行推理很容易发生错误,但演绎法却不可能出错,只要前提没有问题。如何才能得到一个真正可靠的前提呢?笛卡尔认为必须首先怀疑一切,然后在怀疑中找出那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的东西。他找到的第一个自明的前提是 “我在”,因为什么都可以怀疑,但对我正在怀疑这件事不能怀疑,怀疑即我思,而我思意味着我在,因此,“我思故我在”是一个清楚明白的命题。从这个命题出发,笛卡尔确认了上帝、外在世界的存在,提出物质—心灵的二元论: 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广延,心灵的本质属性是思维。笛卡尔还直接演绎出了运动的惯性原理: “静止的物体依然静止,运动的物体依然运动,除非有其他物体作用;惯性运动是直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