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麻梗虫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 黄麻虫(陶华),麻虫(《百草镜》)。 基源 为沟胫天牛科坚毛楔天牛属麻天牛寄生在煅树科植物黄麻(Corchorus capsularis L.)茎中的幼虫。 原动物 麻天牛Thyestilla gebleri(Faldermann),又名麻竖毛天牛(《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历史 《百草镜》谓:“麻虫,生麻梗近根上一节中,二月化为飞虫,穿穴去。山左人每于刈麻时,将虫连麻梗寸断,布袋装盛,带至南方。 货与养禽鸟家,饲画眉、百翎之用,云其虫性暖,去风行血,鸟食之,可以御寒。虫形如小蚕,细长明净,入药须连麻梗蒸焙用,如用生者,须以葱藏。” 生境与分布 幼虫寄生于麻茎内,入冬潜于根越冬。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川。。 【药性】: 性味 《百草镜》:“性暖。” 功效 祛风行血。 主治 疔疮。 用法用量 外用:捣研调涂。 使用注意 《百草镜》:“入药须连麻梗蒸焙用,如用生者,须以葱藏。”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蜣螂膏(陶华)治疔:蜣螂3个(肚白者佳),黄麻虫(即黄麻梗虫)10个。 2味捣匀,拨破患处贴之。如患在手足,有红丝上臂,丝尽处,将针挑断出血,仍用前药。毒重者更服败毒药。 单方应用 《程林即得方》:“治疗:黄麻梗内虫,以葱叶包贮,挂风头令干,将疔疮挑破,以麻虫少许,入于所挑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