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苜蓿栽培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苜蓿栽培史history of alfalfa cultivation

苜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豆科饲料作物和救荒作物。栽培历史至少已有2100多年。苜蓿之名系古代大宛国语buksuk的音译,相当于现代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据《史记·大宛列传》说“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晋代陆机《与弟书》也说“张骞使外国十八年,得苜蓿归”。
汉代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苜蓿,对当时养马业起很大促进作用,唐代颜师古为《汉书·西域传》作注说:“今北道诸州,旧安定北地之境,往往有苜蓿者,皆汉时所种也。”唐代种植的地区更为广泛,当时官马都有规定数量的苜蓿地,作为饲料基地。《新唐书·百官志》指出:“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元代更重视苜蓿的种植,《元史·食货志》说“至元七年颁农桑之制,令各社布种苜蓿以防饥年”,这是政府规定种植苜蓿的法令。《群芳谱》指出明代苜蓿“以三晋为盛,秦、齐、鲁次之,燕赵又次之,江南人不识也”。说明苜蓿主要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清代西北、华北地区几乎每户农家都有种植。乾隆时河南《汲县志》说“苜蓿每家种二三亩”,南方个别地区也有种植。
苜蓿栽培主要有三项经验。第一,常将苜蓿种在盐碱地等瘠地上,以便改良土壤。清代《增订教稼书》说,盐碱地上“宜先种苜蓿,岁夷其苗食之,四年后犁去其根,改种五谷蔬菜,无不发矣”,并说这种改良盐碱地的“苜蓿法,得之沧州老农,甚验”。《救荒简易书》也说:“祥符县老农曰苜蓿菜,性耐碱,宜种碱地,并且性能吃碱,久种苜蓿,能使碱地不碱。”道光时河南《扶沟县志》也说:“唯种苜蓿之法最好,苜蓿能暖地,不怕碱,其苗可食,又可放牲畜,三四年后改种五谷,同于膏壤矣。”这类记载在北方的地方志中比比皆是。此外,《救荒简易书》还说苜蓿“宜种于又阴又寒石地淤地”以及“虫地”、“沙地”上。清代乾隆时河南《汲县志》也说当地“沃壤多不种”,光绪时河北《宁津县乡土志》说“土性之经雨而胶粘者宜种之”。同时期的河北《唐县志》还说将苜蓿种在坡地上,有保持水土作用。第二,苜蓿常与粮食作物轮作或混作。《群芳谱》指出:苜蓿地“若垦后次年种谷,必倍收,为数年积叶坏烂,垦地复深,故今三晋人刈草三年即垦作田,亟欲肥地种谷也”。说明古代农民已经利用苜蓿根系的固氮能力,三年积累下来,土壤肥力提高,可使需氮多的谷物丰收。明代《养余月令》、《群芳谱》和清代《农圃便览》、《农桑经》等都说苜蓿可与荞麦混作,认为夏月取子和荞麦种,刈荞时,苜蓿生根,明年自生。清代《救荒简易书》也说“闻直隶老农曰:苜蓿菜七月种,必须和秋荞麦而种之,使秋荞麦为苜蓿遮阴,以免烈日晒”,又说直隶老农的经验五月种苜蓿时“必须和黍种之”。说明苜蓿和荞、黍等混作是历史上的普遍经验。《救荒简易书》还谈到在林阴蔽处“若种苜蓿菜,必能茂盛”的林草间作形式。第三,苜蓿的“长生”法,《群芳谱》介绍了一种使苜蓿长期繁殖的方法。指出“若效两浙种竹法,每一亩今年半去其根,至第三年去另一半,如此更换,可得长生,不烦更种”。即每隔一年间隔去除一半面积的根株,使另一半很快繁殖不断交替更新便能长期繁殖。
苜蓿的利用:❶作饲料,以鲜草或干草饲畜均可。《豳风广义》还介绍了把苜蓿制成干粉,以备深冬初春之用的方法,即“于春夏之时,待苜蓿长及尺许,俟天气晴明,将苜蓿割倒,载于场中摊开晒极干,用碌碡碾为粉末”收贮,以“待冬月,合糠麸之类”饲畜。中国古代对苜蓿饲料有很高评价。《群芳谱》说“花开时刈取喂牛马易肥健”。《植物名实图考》还说“土人谓刍秣壮于栈豆谷”,认为其营养价值还高于豆谷饲料。
❷苜蓿也可供食用。《齐民要术》说它“为羹甚美”,明代徐光启还亲自“尝过”,认为“嫩叶恒菜”,像蔬菜一样可口。苜蓿种子也是很好的食品。《本草纲目》说“米如穄米,可为饭,亦可酿酒”。
❸《群芳谱》还介绍了制作苜蓿露法,即“采其叶,依蔷薇露法蒸取馏水,甚芳香”。
❹苜蓿也有药用价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