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鲴鱼
【概况】: 异名 黄姑、黄骨鱼(《纲目》),黄尾蜜鲴(《中药大辞典》),黄姑子、黄尾刀、黄片、黄尾、黄板(《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 为鲤科鲴属动物黄尾鲴,药用其肉。 原动物 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 形态 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在肛门前有一短而不明显的腹棱。 头尖,吻圆钝,口下位,成一横裂,下颌有较发达的软骨质边缘。 眼位于头侧近吻端。 鳃耙47~51。下咽齿3行,长而侧扁。鳞片中等大,侧线鳞62~68。背鳍Ⅲ7,起点距吻端较距尾基为近,最后一根不分枝鳍条为光滑的硬刺。 臀鳍Ⅲ9~11。体背部黑灰色,腹部及体侧下半部银白色,在鳃盖的后缘有一浅黄色的斑条。尾鳍分叉,呈显著的黄色。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江河、湖泊等宽阔水域的中下层,主要以水生高等植物碎屑及藻类为食。 多分布于长江流域,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海南及福建亦有。 。【药性】: 性味 《纲目》:“甘,温。” 功效 温中止泻。 主治 《中国药用动物志》:“胃寒泄泻。” 用法用量 内服:白汁煮饮,适量。 使用注意 《医林纂要》:“多食令人发热作渴。”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黄鲴鱼,生江湖中,小鱼也。状似白鱼,而头尾不昂,扁身细鳞,白色,阔不逾寸,长不近尺。可作鲜 ,煎炙甚美。”“鱼肠肥曰鲴,此鱼肠腹多脂,渔人炼取黄油燃灯,甚鯹也。南人讹为黄姑,北人讹为黄骨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