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36.桔棘粉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36.桔棘粉蚧 【形态特征】: 雌成虫 体椭圆形,长2毫米左右,蔷薇红色。与第三龄若虫相似,背面隆起,体被厚密的白蜡粉,各节上蜡粉较少,体节隐约可辨。周缘有17对针状细蜡丝,蜡丝的长度从头端向后端渐长,侧缘的蜡丝长不到体宽之半,末一对蜡丝最长,约等于其前一对的两倍。 雄成虫 小,紫酱色,腹部末端两侧各有蜡丝1根。 卵 淡黄色,椭圆形,集中在絮状的卵囊中,卵囊由蜡丝纤维组成,向一方弯曲。内有卵80-890粒不等。 若虫 初孵若虫比较活跃,不久即行静止为害。雄若虫蜕第二次皮前,先造蜡茧,然后蜕皮化蛹(图1-30)。 1.雄成虫 2.雌成虫 3.卵 4.幼蚧 5.蛹茧 6.雄蛹 7.被害状 【发生规律】: 我国长江流域一年发生4-5代,赣南发生5-6代,云南西双版纳发生6代。赣南以成若虫在柑桔叶柄、叶背卷曲处、枝干枯裂处或蛛网内越冬。西双版纳无越冬现象。各时期均能见到不同虫态。桔棘粉蚧繁殖力强,每雌虫平均产卵300-500粒,多者达1000粒。冬春一代繁殖力最大。在赣南3月开始活动,各代若虫孵化高峰期分别为:5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中旬-6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上旬末-9月中旬初;11月上旬末-11月中旬;12月中旬末-12月下旬有部分孵化。成若虫终生均能移动。桔棘粉蚧主要发生在树冠中、下部,大部分集中在叶背主脉两侧,其次是叶缘卷曲处和有蛛网处。同一柑桔园中柚子受害最重,甜橙次之,温州蜜柑最轻。该蚧引发煤烟病的程度与其虫口成正相关。在西双版纳各代历期不等,大约在40-70天之间:卵历期2-5天,若虫期20-40天,成虫期10-20天。该蚧在桔树地下根部为害,视土壤湿度高低而上下迁移。当表土干燥时,迁至土壤17-20厘米深处的根际;表土湿度90%左右时,多靠近土表的根部为害。 天敌,红点唇瓢虫(Chilocurus kuwanae SilVestri)是桔棘粉蚧主要天敌。6-7月密度最高,对第二、三代虫口起重要控制作用。 【防治方法】: (1)苗木检疫 用溴甲烷熏蒸处理,对为害根部的粉蚧用40克/米2的用量对营养袋内的土壤进行处理,防治传播。 (2)农业防治 冬季剪除中、下部的虫枝,集中烧毁。修剪时使树冠内膛通风透光。 (3)化学防治 冬季和春季第一代初孵若虫盛发期喷药重点是树冠中、下部和叶背。药剂见其它介壳虫部分。 (4)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6-7月避免用药或少用药,柑桔园内用红点唇瓢虫和孟氏隐唇瓢虫有一定控制作用;国外引种粉蚧三色跳小蜂防效很好。 桔棘粉蚧(Pseudococcus citriculus Green)又名桔小粉蚧。我国柑桔产区普遍发生。寄主有柑桔、苹果、梨、荔枝、桃、茶等植物。以成、若虫群集为害柑桔枝、叶及果实,叶片引起黄斑,严重时皱缩,甚至脱落,诱发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及树势,在云南西双版纳大多为害柑桔苗根部,被害苗地上部表现干缩枯萎,地下部根系减少,发育不良,严重者整株死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