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湖南卷烟工业概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湖南卷烟工业概况 湖南卷烟工业概况湖南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末年,省内就形成了一批相对集中、风味各异的烟草生产加工作坊和行销地。为抵御英美烟草公司控制和垄断省内市场,1927年,长沙工商界人士彭虞阶创办了省内第一家私营卷烟厂——华昌卷烟厂。1940年,全省资金在5000元以上的手工卷烟工厂和产销合一的烟草公司达24家,长沙、怀化等地还办起了机械、半机械卷烟厂。抗日战争胜利后,长沙机制卷烟厂发展到9家,拥有资金71.8万银元,年产卷烟5万余箱,至此湖南卷烟工业已初具规模。1950年至1952年,在调整、整顿原有5家烟厂的基础上,又建立了6家地方国营卷烟厂。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省内烟草的产供销基本上纳入了计划管理轨道,形成了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1964年,烟草实行“托拉斯”管理体制。同时,将长沙的建湘、常德的新湘和郴州的华中3家卷烟厂,分别更名为长沙、常德、郴州卷烟厂。1981年国务院决定对烟草实行专卖,1983年颁布了《烟草专卖条例》,同年省政府批准设立省烟草专卖局。专卖管理体制的建立,使湖南的烟草生产进入了一个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到1984年,长沙、常德、郴州、零陵、龙山、新晃、新邵、祁东、凤凰9家烟厂上划国家管理,到199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保留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的桑植、永顺、乾州、隆回、新田、江华等6家烟厂作为地方国营卷烟厂。全省行业组建上划以来,坚持“以技术进步为中心”、“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指导方针,严格执行国家限产压库促销政策,狠抓扭亏增盈,坚持科技兴烟,努力提高卷烟产的技术含量,逐步实现了从“产量”规模效益型”向“质量结构效益型”的历史性转折,卷烟生产、销售协调发展。从1983年至1995年,省内卷烟总产量由158.6万箱发展到249.88万箱(其中9家中央直属烟厂238.8万箱),滤咀烟从15.5万箱发展到234.6万箱,增长14倍。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1990年不变价)64.74亿元,比1983年增长6.56倍; 1995年卷烟工业实现税利47亿元,成为湖南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卷烟产量、工业总产值、工商税利分别居全国同行业的第3位、第2位和第2位。1983年以来,湖南卷烟工业坚持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开发名优畅销产品,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全省的卷烟牌号由过去的100多个减少到现在的62个。除国家认定的“白沙”、“长沙”、“金芙蓉”、“红豆”四个名优烟牌号外,长沙烟厂新开发的“精品白沙”、常德烟厂的“芙蓉王”已成为香烟精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成为新的名牌。长沙烟厂的“特制湘烟”、常德烟厂的“芙蓉后”、“特制金芙蓉”,零陵烟厂的“精品红豆”、“芝城王”,郴州烟厂的“精品相思鸟”、“蓝盖郴州”,祁东烟厂的“盖湘莲”,新邵烟厂的“盖炎帝”,龙山烟厂的“烟魂”、“张家界”,新晃烟厂的“康派”,凤凰烟厂的“金凤凰”等,研制改造开发上都比较成功,大部分产品已经面市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此外,长沙烟厂的“多柔”、“得乐”牌不仅打进了东南亚、非洲、东欧等国家、地区的市场,而且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扁鹊”牌香烟曾获国家产品质量银奖,“白沙”牌被评为湖南工业产品著名商标。“七五”和“八五”期间,全省行业投入27.22亿元对烟厂进行重点技术改造,卷烟工业特别是中央直属企业的卷接包设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陈旧落后的设备基本上被淘汰,代之以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目前长沙卷烟厂的总体装备水平已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常德卷烟厂引进的国际先进水平设备也占总能力的50%以上,郴州、零陵烟厂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长沙、常德烟厂引进了国际先进水平的CO2法膨胀烟丝生产线,长沙烟厂引进了稠浆法烟辅料方面,通过推广应用丙纤、低旦丝束、加胶咀棒等新型材料,降低了成本,满足了工业生产的需要。全省卷烟企业科教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卷烟工业现有科技人员5000余人,占职工人数的25%。10多年来,建立和完善了工业科研机构和三级质量检测监督网络,开展了纵横技术合作和交流,完成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科研项目,其中有67项通过省级鉴定,58项获奖,其中“白沙”牌卷烟配方改革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长沙、常德卷烟厂积极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取得了ISO9000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 概述 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