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湖南商周铜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湖南商周铜镈 湖南商周铜镈镈是中国古代重要乐器之一,其特点是环纽、短枚、弇铣,于平,器身较瘦长作合瓦形。镈在商代中期即已出现,至东周时则十分流行。1989年江西新干商代大墓中出土了一件最早的铜镈。商和西周时期的铜镈现存数量不多,总数在20件左右,确知出土地点者不到10件,其中4件出于湖南资兴、衡阳、浏阳和邵东。衡阳市市郊和浏阳市淳口乡黄荆村各出土一件鸟饰镈。衡阳西周鸟饰铜镈栾两侧各饰4个高冠扁身鸟,兽面已简化。镈身饰三层乳钉,上层一排6枚,中层13枚,下层8枚。资兴云纹镈钲部主纹为云纹,兽面只剩两只眼睛,眼周和钲缘用细圈点纹框边。钲部上下有小乳钉12枚,鼓部有两条眉状装饰。邵东县毛荷殿乡民安村1985年出土的商代虎饰铜镈,栾两侧棱脊各有两只倒立的扁身老虎,虎尾卷曲与环纽相连,钲中脊上为高冠凤鸟,下有四个勾形饰。钲部主纹为倒立的夔龙纹组成的兽面,上有乳钉,隧、鼓部无纹。湖南省博物馆馆藏虎饰镈,栾部棱脊饰倒悬的扁身老纹各两只,主纹为雄伟的兽面纹,兽面上下有粗乳钉或菱形纹,兽面正中也有棱脊,棱脊顶部饰一鸟,除鼓部外,全身布满云纹。据考证,衡阳和邵东出土的铜镈,其年代可早至商代末期,其余几件为西周中期或略晚。这些铜镈上的鸟纹、眉状线条装饰和圈点纹,均为南方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由于其均出土于湘江流域或其邻近地区,可推断湘江流域及其邻近地区很可能是铜镈的主要产地,应与当地土著民族越族的文化有密切关系。 ☚ 象纹大铜铙 青山桥窖藏青铜器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