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黄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黄疸 病证名。 又称黄瘅。是以面、目、身肤熏黄,小溲黄赤为特征的疾患。见《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 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本病与西医论述的黄疸含义相同,都是指出现巩膜及全身黄染的一类疾病。 大致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本病多因时气疫毒、温热、寒湿之邪侵袭,或酒食不节,劳倦内伤,以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寒湿阻遏、湿热蕴蒸以及气机郁滞,胆失疏泄,胆液渗溢于肌肤所致。辨证分为阳黄、阴黄、急黄。阳黄: ❷ 症见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烦欲呕,脘腹满胀,饮食减退,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或黄糙,舌质红,脉弦数或滑数,属于热重于湿,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散结,方用茵陈蒿汤加味。 ❷ 症见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黧黑,胁下有癥块胀痛,皮肤可见赤纹丝缕,舌质紫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属于肝郁血瘀,治宜活血通瘀,疏肝退黄,方用鳖甲煎丸。 急黄: 脉弦数或洪大,属于热毒炽盛,治宜清热解毒,泄火退黄,方用菌陈蒿汤,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化裁。 《金匮要略》:“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感受外邪引起的黄疸,多具有传染性,对这类患者应进行隔离,从发病开始,至少30~40日。 注意饮食卫生,餐具应煮沸消毒。 流行期间可进行预防服药,用茵陈蒿30克,生甘草10克;或决明子15克,贯众15克,生甘草10克;或茵陈蒿30克,凤尾草30克,任择一方,水煎,连服3~7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