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湖北渔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湖北渔鼓 湖北渔鼓曲艺曲种。由道情流入湖北后与当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而成。按流行地区,曾有麻城渔鼓、长阳渔鼓、襄阳渔鼓和沔阳渔鼓等。今除沔阳渔鼓外,馀均失传。湖北渔鼓实即沔阳渔鼓,是清嘉庆年间当地民间自娱活动的一种曲艺。道光末年出现职业艺人。初仅沿街或在茶馆卖唱,演唱者自击渔鼓、简板,取坐唱形式;后又将简板改为云板。咸丰年间与皮影戏合流,因而也由叙事体改为代言体,流行地区也从沔阳扩大到天门、潜江等地,并产生了渔鼓艺人的行会组织。1931年因水灾,渔鼓艺人流落到长江沿岸的武汉、沙市、宜昌等地,一部分艺人除作皮影戏演唱外,兼以坐唱形式卖艺。1952年后恢复为独立的说唱形式。基本形式是有说有唱,叙事体和代言体相间。唱词有七言、十言和五、七言(五、五、七、五句式) 三种,唱腔有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伴奏乐器除渔鼓、云板外,另有丝弦乐器。传统曲目有《十三款》、《岳飞传》、《西游记》、《谋考案》、《一家贤》等。 ☚ 江西道情 湖南渔鼓 ☛ 湖北渔鼓 湖北渔鼓渔鼓的一种。源于清末的道情,唱腔由沔阳一带的民歌如“打麦歌”、“薅草锣鼓”演变而来,故原先称为“沔阳渔鼓”。是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形式。说的部分分散白、韵白,伴以渔鼓、云板击节。唱腔分为“鱼尾腔”、“羊腔”、“悲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在发展流传过程中,湖北渔鼓又分沔阳、天门、潜江三大流派。传统曲目有《迷路记》等,新曲目有《大刀风云》等。 ☚ 廋词 温州鼓词 ☛ 湖北渔鼓 湖北渔鼓道情类曲艺。湖北曾有麻城渔鼓、长阳渔鼓、襄阳渔鼓等,约自清末以来日渐衰微,惟鄂中沔阳渔鼓一直传流下来。1952年经过改革,沔阳渔鼓又在全省传播,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渊源于唐宋道情,传统唱腔中现在还保存有早期道教歌曲曲牌如[哭灵腔]、[观音腔]等。1850年以后,曾一度与灯影戏合为一体,至1940年又恢复了独立形式。曲词说唱相间。说白有韵白与散白之分,说时伴以云板击节。唱腔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但无固定格式。唱腔分“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伴奏乐器除渔鼓、云板外,还配用丝竹类乐器。曲目丰富,反映冤案内容者尤多。 ☚ 江西道情 善书 ☛ 湖北渔鼓曲艺曲种。湖北曾有麻城渔鼓、长阳渔鼓、襄阳渔鼓、沔阳渔鼓等多种,20世纪初(清末)以来,多已衰微,只有沔阳渔鼓代代相传。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遍及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是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节奏明快,曲调高亢。曲目丰富,以反映冤案为内容的较多。 湖北渔鼓 湖北渔鼓又称沔阳渔鼓、筒子腔、道情渔鼓,流传于湖北沔阳、天门、潜江、沙市、江陵、武汉等地。相传由清乾隆年间传入湖北之道情衍变而成。嘉庆年间,荆州地区已出现了以唱渔鼓为业的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等人,人们称其为沔阳渔鼓中的“三根半筒子”。1911年前后,渔鼓曾与皮影戏合流,常为皮影戏伴唱。1931年后,渔鼓逐渐流传到武汉、黄石等地,成为渔鼓道情类曲艺中较有代表性的曲种。湖北渔鼓唱腔有平腔、悲腔、鱼尾腔(又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唱腔,其中的哭灵腔、道士腔、观音腔据传是讲唱道教故事(道曲)的遗腔。在五类唱腔中,除杂花腔系由不同的民歌小调组成之外,其余四种唱腔多为双句结构,具有板腔特点,偶句尾常伴以由衬词组成,众人帮腔的甩腔(也称扣子)。如不用甩腔连续演唱,则谓之滚板或连板。湖北渔鼓以唱为主,说白有散白、韵白之分。唱词有七字句、十字句及五、七句式三种,四句一番,出番换韵。因流传地域和演唱习俗不同,又有平腔渔鼓和高腔渔鼓之分。单档表演时,以左臂抱渔鼓、手执云板,右手拍击筒底皮膜,与云板交错应节; 双档表演时,一人拍击渔鼓、云板,一人击碟。1949年以后始加入乐器伴奏。传统曲目有《吕蒙正赶斋》、《洪秀全》等; 新曲目有 《迷路记》、《大刀风云》、《送胶鞋》等。
☚ 善书 丝弦 ☛ 湖北渔鼓曲艺曲种之一。流行于湖北一带。一人坐唱,用渔鼓、简板打节拍。早先曾与皮影戏合流,后重又独立出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