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麝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麝香 中药名。 见《神农本草经》。别名:当门子、麝脐香、四味臭、腊子、香脐子。 为鹿科动物麝Moschus moschiferus L.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麝:体形小,长65~95厘米,体重8~13公斤。体毛粗硬,曲折如波浪状,易折断。雌雄均无角。耳长直立,上部圆形,眼大,吻端裸露,无眶下腺。雄兽上犬齿发达,露出唇外,向下微曲。 四肢细长,后肢较前肢长;主蹄狭尖,侧蹄显著,尾短,雄兽鼠蹊部有香腺囊,囊内分泌麝香,外部略隆起;香囊外毛细短,稀疏,皮肤外裸,囊的外皮中央有2小口。 在前面的为香囊口,在后面的为尿道,口外都有细毛一撮。体毛深棕色,体背体侧较深,腹毛较淡。下颌白色,颈两侧各有白色毛延至腋下,呈两条白带纹。 颈背、体背有土黄色斑点,排列成四、五纵行,在腰及臀部两侧的斑点,明显而密集。栖息于多岩石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 常独居,多于晨昏活动。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现在多人工饲养。活麝取香:选3岁以上的壮年雄麝,缚在取麝台上,腹部向上。 取香者以左手固定麝香囊,并分开囊口,右手持经过消毒的取香匙,徐徐插入,深度视麝香囊大小而定,防止损伤香囊。插入后,轻轻转动取香匙,并向外掏取麝香,用盘盛取。 取香后,用消炎药涂搽囊口,然后将麝放回。 一般每年冬,春取香1次,也有每年3、4月和7、8月取香2次。 过去多猎麝取香,在冬、春季猎取雄麝,连腹皮割下麝香囊,阴干。将毛剪短,即为整麝香,又称毛香。 挖取囊中的麝香颗粒,称为麝香仁,又称散香。整麝香:呈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7厘米。开口面略平坦,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细短毛,呈旋涡状排列,中央有一小孔,直径约2~3毫米,去毛后显棕色的革质皮。 另一面为黑棕色的皮膜,无毛,手捏略有弹性。用剪刀剪开,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且透明,习称“银皮”,内层皮膜呈棕红色,习称“油皮”,再内包含有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质较柔软,有特异的香气。麝香仁: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的粉末,并偶尔夹有细毛,其中呈块状颗粒者习称“当门子”,为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质柔有油性,手捻成团而不粘手、不结块,手放开立即松散弹起。有强烈而特异的香气,味微苦而略辣。均以质柔软、有油性、当门子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用温水浸润香囊,割开后除去皮毛内膜杂质,用时取麝香仁研细。 味辛,性温,无毒。入心、脾、肝经。开窍、辟秽,通络,散瘀。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癥瘕癖积,跌打损伤、痈疽肿毒。 《神农本草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痉,去三虫。”内服:入丸、散,0.09~0.15克。 外用:吹喉、 研末,入清油60克,和匀灌之(《济生方》)。 ❷ 治痰迷心窍:麝香0.3克,月石、牙皂、明矾、雄精各3克。上共研匀,密贮,每服1.5克(《疡科遗编》)。 ❸ 治跌打气闭:牙皂、北细辛、南星、冰片、麝香等分。为末,吹鼻(《医钞类编》吹药方)。 麝香主要芳香成分为麝香酮,但又含少量的降麝香酮。药理实验❶ 对中枢的作用:天然麝香原生药、天然麝香酮及人工麝香酮均能缩短戊巴比妥纳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但大剂量反而延长睡眠时间。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为小量兴奋,大量抑制。 临床报道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人工麝香以乳糖压成片剂,当心绞痛发作或由冠心病引起胸闷、气憋时,取1片含于舌下,疼痛严重者含1.5~2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