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毒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毒品 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当今世界,毒品种类繁多,不仅传统的毒品予以保存,而且翻新、创造出许多新品种。联合国《麻醉品单一公约》和《精神药物公约》中规定的麻醉药品有128种,精神药物有99种,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毒品进行分类。医学家们根据毒品对人体的不同效果,将其分为麻醉剂、致幻剂、兴奋剂和镇静剂四大类;生产者们根据毒品的来源和生产方法,通常把毒品分为天然毒品、精制毒品和合成毒品;吸毒者根据吸毒后的承受程度,习惯把毒品分为软性毒品和烈性毒品;法学家则根据法律的规定,将毒品分为麻醉药品类和精神药物类。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麻醉药品 根据来源,可分为四类: 精神药品 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根据对人体的作用,可将其分为三类: 毒品犯罪中的毒品 在种类繁多的毒品中,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5种毒品在毒品犯罪中最为常见。 鸦片 一历史久远的毒品,早在17世纪期间,远东地区就有人种植罂粟,并有人从吸食鸦片中寻求快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鸦片开始流行世界。鸦片在医学上称作阿片,具有镇痛、止咳、止泻等作用,但经常使用产生躯体和心理双重依赖,使人骨瘦如柴,丧失劳动能力,思维能力减弱,不能做任何创造性工作。 吗啡 发明于1840年,是一种具有强烈毒性的毒品。少量使用可有麻醉、镇痛、催眠作用,使服用者产生一种超脱舒适感,但亦造成精神上的不安、苦闷。吗啡成瘾性很强,其心理依赖表现为:感情迟钝、情绪多变,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躯体依赖表现为食欲不振、体力衰弱、心悸、头昏、多汗、协调运动障碍、性无能等症状。吗啡还产生耐药性,须不断地增大使用量。 海洛因 发明于1898年。其性能与吗啡相同,但比吗啡强约数倍。成瘾比吗啡快,使用二三次,便可上瘾。成瘾者一旦停止使用,就会产生严重的戒断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骨骼以及颅内疼痛、胸闷、烦躁、极度疲倦、时寒时热、甚至抽搐、神志不清、呼吸困难、精神恍惚、昏昏欲睡等,严重者还可因呼吸中断而死亡。 可卡因 于1855年首次从可卡叶中提炼成功,是一种烈性毒品。最初在美国使用,后蔓延至世界许多地方。可卡因可亢进交感神经末梢之兴奋性,作用于循环系统可导致脉博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随即出现周身舒适温暖、心身均觉愉快之感。在兴奋期,愿与人交往,毫无疲倦之意,但兴奋期只有几十分钟,随后转入抑制状态,疲乏、头痛并处于极度痛苦之中。连续使用后慢性中毒,可致脉速、耳鸣、幻听等症状,还可感到皮肤上似有小动物在爬动,十分难受,同时对事物思考能力受损,心理失去平衡,严重者可丧失意识,呼吸麻痹而死亡。 大麻 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毒品,有较强的心理依赖性,但躯体依赖性和耐药性不明显,因而被称作“软性”毒品或“温和”毒品。吸用少量大麻,可引起多言善谈,兴致勃勃,感到周身松弛和舒适。当吸毒者为单独一人时,则表现为昏昏嗜睡。吸量较大时,可引起感觉变化,如对时间和距离判断失真,控制平衡能力降低。长期吸用,可致慢性中毒,表现为幻觉昏睡、记忆力减弱、情绪不稳、易激怒,容易冲动与出现残暴攻击行为,或者兴趣索然,孤独退缩,道德观与责任感下降,最后表现为言语不清与痴呆状态。 毒品的成瘾性和违法性 医学上称之为“药物依赖性”。是由于重复使用某种药物而产生的心理依赖或躯体依赖,或兼而有之的状态,有的还产生耐药力。心理依赖是指使用者在心理上强烈渴望使用某类药物,以引起快感或避免不舒服感;躯体依赖是指由于反复用药,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某种变化、生理改变,需要药物持续在体内存在,才能使身体维持正常的功能。当成瘾药物被停用后,使用者就会发生戒断症状:轻者头昏头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全身不适与神经功能障碍;重者可引起意识障碍、谵妄、昏迷、肢体抽搐,甚至虚脱至死。当再度使用该药物时,戒断症状随之消失。耐药性是指有些药物重复使用后,药效逐渐减低,须不断增加使用量,才能达到同等效果。毒品成瘾性的后果导致了它的危害性,成瘾者长期吸毒,造成使用者个人身体损害,使其生产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下降,更有甚者,使用者在毒品的影响下,丧失正常的理智与思维,可能导致各种异常行为发生,危害社会。违法性是毒品的法律特征。成瘾性引起危害性,因而被法律加以规定,任何违反有关成瘾性药品管理法规的行为都是违法的,而违反成瘾性药品管理法规的药品,如用于非医疗、科研目的而制造、运输、贩卖、走私和使用的麻醉品和精神药品,才能作为刑法意义上的毒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