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鹧鸪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鹧鸪菜 【名称出处】:《漳浦县志》 【概况】: 异名 美舌藻(《孢子植物名称》)。 基源 为红叶藻科鹧鸪菜属植物鹧鸪菜的全藻体。 原植物 鹧鸪菜Caloglossa lepneuni(Mont.)J.Ag.(Delesseria leprieurii Montangne),又名岩衣、岩头菜(浙江),蛔虫菜、鲁地菜(福建),乌菜、石疤(广东)。 历史 最初见于福建《漳浦县志》:“鹧鸪菜生海石中,散碎,色微黑,小儿食之,能下腹中虫。”其后在《闽书》及《纲目拾遗》都有记载。 但鹧鸪菜一名过去曾被日人误用于海人草Digenea sirnplex(Wulf.)C.Ag.故应注意不要与其混淆。 形态 藻体暗紫色,干燥后变黑,丛生,高1~4cm,叶状,扁平而窄细,宽在1mm上下,不很规则的叉状分枝。节间为狭长的椭圆形,节部缢缩。叶片的中央部分有连绵的长轴细胞延伸至顶端,形成显明的中肋;中肋的分枝点常生出一些次生副枝,有时也能长出毛状根。 四分孢子囊集生于枝的上部。囊果球状,生于枝的分枝点的上部或枝的中肋的内面。(图见《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X·8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温暖地区河口附近的中、高潮带的岩石上,防波堤以及红树皮的阴面。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广东等沿岸。 日本、马来群岛、太平洋东岸、玻里尼西亚、澳洲、新西兰、大西洋西岸的温暖地区、印度洋。本种为泛亚热带性海藻。。【生药】: 采集 4~9月采收,洗净,除去杂质,鲜用或晒干。 【药理】: ❶ 驱蛔作用 美舌藻煎剂在玻皿内可杀死蚯蚓,能使蚯蚓及猪或人蛔虫先兴奋后抑制,5%本品的生理盐水溶液可使猪蛔虫抑制乃至麻痹[1,2]。 驱蛔有效成分为水溶性物质,持久的高热可致部分破坏,甚或失效,干品久贮也可降低药效[3]。 ❹ 其他作用 水浸浓缩液能抑制离体蛙心;能兴奋离体兔肠,引起节律性、甚至强直性收缩[3]。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65;12(10):631 [2] 福建医学院学报 1960;(3):105 [3]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64;(1):8 [4] 福建中医药 1989;20(1):47 [5]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61;(1):29 。【药性】:性味 咸,平。 功效 驱虫。 主治 蛔虫病,蛔虫性肠梗阻。 《纲目拾遗》:“疗小儿腹中虫积,食之即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鲜品30~60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蛔虫病:鲜美舌藻30~60g,洗净,水煎服或当菜吃;美舌藻片。成人服8片,小儿用量酌减,睡前或早晨空服1次服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