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鱼虱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鱼虱子 【概况】: 异名 鱼寄生、鱼鳖(《中药大辞典》),鱼虱、鱼怪、鲤怪(《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 为缩头水虱科鱼怪属动物鱼怪、张氏鱼怪、中华鱼怪的全体。 原动物 鱼怪Ichthyoxenus japonensis Richardson。 张氏鱼怪Ichthyoxenus tchangi Yu。中华鱼怪Ichtnyoxenus sinensis Shen 形态 鱼怪 雌虫长19~28mm,宽11~15mm。 身体两侧有时不十分对称。头节小,呈横的椭圆形或菱形。 有一对复眼。第1触角8节,第2触角9节,均短小。 头节的附肢还有大颚、第1小颚、第2小颚及颚足。胸部宽大,分7节,第1胸节的前缘和第7腹节的后缘均内凹。 胸部的腹面有鳞片状的抱卵板4对,构成育卵室,内含卵可多至数百粒,怀卵时,膨大如球。胸足7对,执握状,前3对向前伸,后4对向后伸。 腹部较窄,舌片状,分6节,前5节短小,尾节大而呈半圆形。腹板5对,双肢型,为呼吸器官。腹部的最后一对附肢为尾肢。雄虫体长11~16mm,宽6~8mm。 体形显然比雌虫体窄小,一般为两侧对称。颚足较雌体的窄长,其腹部的第2腹肢的内侧有一根棒状突起,是交接器官。 雌、雄虫生活时为乳白色,固定标本逐渐变为黄色,体背遍布黑色素点。 张氏鱼怪 体呈长卵形,阔而扁,无坚甲。雌者长达30mm,宽约15mm;雄者较小,长4~10mm,宽1~6mm。 头部复眼长卵形,黑色,有短触须2对,头下方有大颚1对,小颚2对。胸部发达,长而阔,共7节,前胸节包围后头部,后胸节包围腹的1、2节,胸肢共有7对。腹部痿缩成尾状,分5节,鳃足5对,成叶状,生于尾节下方。 全体乳白色。 中华鱼怪 体呈长椭圆形,体幅为体长的2/3,体表光滑。 头小,呈三角形,陷埋在第1胸节中。 第1胸节的前缘中部深深地凹陷,侧面部分形成前侧突起包裹著头部后半。 除第1胸节缺肢上板外,所有各节均有。腹节埋于最后一节胸节之后。尾足长于尾节。 生境与分布 寄生于鲤、鲫鱼的胸鳍后的特别囊内,除幼虫时期外都在囊内。 生鱼怪病的鲤、鲫鱼生长迟滞,鱼体瘦弱,并丧失生殖能力。 鱼怪、中华鱼怪分布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台湾、云南;张氏鱼怪分布于中国各地。。【生药】: 采集 春、秋、冬季采收。 捕鱼时将寄生有鱼怪的鱼拣出,自鱼鳍部白色囊中取出鱼怪,晒干。用时以微火焙干或用60℃烤箱烘干,研粉用。 鉴别 药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有的皱缩,触角多脱落,并带有残存的足。长1~1.8cm,宽0.6~0.9cm。 黄白色至褐色。背面有明显的节棱。 质脆,气腥。。【化学】: 鱼怪含黑色素、磷酸钙、蛋白质。 参考文献 中国动物药.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76 【药性】: 性味 咸,寒。 功效 降气,开郁,止痛。 主治 噎膈气逆,胸腹胀痛。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3~6g。 使用注意 胃溃疡吐血者勿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治胸胃疼痛:鱼虱子、狗宝末、地苦胆、地龙、蝼蛄、犀角末、酒军、青藤香、苡仁、佛手片、鱼脑石。研末服。” 单方应用 ❶ 《四川中药志》:“治噎膈气逆,胸前胀痛:鱼虱子、茴香虫,焙干研末和酒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