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薛定谔方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xuedinge fangcheng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方程,是量子力学中研究微观粒子的基本方程。1926年E.薛定谔根据核外电子波粒二象性,考虑到原子中电子是处于定态,而且是量子化的。在波动学中只有驻波是量子化的,将定态与驻波类比,得出了这个方程,故称做薛定谔方程。 而原子核外的电子可以在X、y和z三个方向上运动,因而上式可变成: (式中h是普朗克常数,m近似是电子质量,而v是电子的速度)。因而: 不过体系的总能量E是由动能K加势能U组成的 ![]() 将v2代入上述方程式,就得到人们熟知的薛定谔方程式或称薛定谔第一方程式: 薛定谔方程是用来描述质量为m的微观粒子,在势能为U的势场中运动,其运动状态和能量关系的定态方程。薛定谔方程的每一个合理的解ψ,都表示该粒子运动的一个稳定状态,与这个解相应的常数E,就是粒子处于这个稳定状态的能量。尽管薛定谔方程式不是严格推导出来,而是由其基本假设类比得出的,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量的实验事实已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它是处理原子、分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基本方程。1928年P.A.M.狄拉克运用相对论原理,将时间t引入薛定谔方程式中,使其更加完善,这也称薛定谔第二方程式。 ☚ 测不准原理 波函数 ☛ 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xuedinge fangcheng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Ψ(x,y,z,t)所遵循的方程。也称作波动方程。是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Schrodinger,1837~1961年)于1926年提出的。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方程;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地位与牛顿方程在经典力学中的地位相当。在给定条件下若已知微观粒子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可由薛定谔方程求出它在以后任一时刻的状态。其一般形式为: 普拉斯算符,i= ![]() 当势能函数与时间无关,仅为坐标的函数时,波函数可以写成: 这种波函数所描述的状态称为定态。Ψ(x、y、z)所满足的方程为: 薛定谔方程无法由某种理论或数学方法推导或证明,实际上它是一个假设或定律,其正确性是靠它对一些问题所做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相符合来验证的。从它建立以来关于低能微观粒子的大量实验事实都表明,用薛定谔方程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因此,以薛定谔方程为基本方程的量子力学,被认为是能够正确描述微观系统状态的近代物理理论。薛定谔方程只适用于低速的、非相对论情况。在相对论情况下,需要用狄拉克方程或克莱因—高登方程。 ☚ 波函数 电子云 ☛ 薛定谔方程Schr⍥dinger equat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