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桑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桑叶 【概况】: 异名 水马桑、野马桑(云南),黑龙须(云南曲靖),醉鱼儿、闹鱼儿(四川成都),马桑紫(贵州贵阳)。 基源 为马桑科马桑属植物马桑的叶。马桑属全世界约15种,中国约3种。 原植物 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Wall.(C.sinica Maxim.),又名千年红、马鞍子(《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紫桑(《中国植物志》)。 形态 灌木,高1,5~2,5m。 分枝水平开展,小枝四棱形或成四狭翅,幼枝疏被微柔毛,后变无毛,常带紫色,老枝紫褐色,具显著圆形突起的皮孔;芽鳞膜质,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2mm,紫红色,无毛。叶对生,纸质至薄革质,椭圆形或阔椭圆形,长2.5~8cm,宽1.5~4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全缘,两面无毛或沿脉上疏被毛;基出3脉,弧形伸至顶端,在叶面微凹,叶背突起;叶柄长2~3mm,疏被毛,紫色,基部具垫状突起物。 总状花序生于二年生的枝条上,雄花序先叶开放,长1.5~2.5cm,多花密集,序轴被腺状微柔毛;苞片和小苞片卵圆形,长约2.5mm,宽约2mm,膜质,半透明,内凹,上部边缘具流梳状细齿;花梗长约1mm,无毛;萼片卵形,长1.5~2mm,宽1~1.55mm,边缘半透明,上部具流苏状细齿;花瓣极小,卵形,长约0.3mm,里面龙骨状;雄蕊10,花丝线形,长约1mm,开花时伸长,长3~3.5mm,花药长圆形,长约2mm,具细小疣状体,药隔伸出,花药基部短尾状;不育雌蕊存在;雌花序与叶同出,长4~6cm,序轴被腺状微柔毛,苞片长约4mm,带紫色;花梗长1.5~2.5mm:萼片与雄花同;花瓣肉质,较小,龙骨状;雄蕊较短,花丝长约0.5mm,花药长约0.8mm;心皮5,耳形,长约0.7mm,宽约0.5mm,侧向压扁,花柱长约1mm.具小疣体,柱头上部外弯,紫红色,具多数小疣体。果球形,果期花瓣肉质增大包于果外,成熟时由红色变紫黑色,径4~6mm。 种子卵状长圆形。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45卷.第1分册.图版22∶1-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3200m的灌丛中。分布中国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 。【生药】: 采集 4~5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 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化学】: 含鞣质、没食子酸、山柰酚和马桑糖(Coriose)等。 茎的成分同叶相似,均有毒[1,2]。 附 果实含有毒成分马桑内酯(Coriamyrtin)、羟基马桑毒素(Tutin)(1)和马桑亭(Coriatin)(2)[3]。 马桑的根茎、叶、果实、种子均含有毒成分,果实尤毒[4]。马桑种子油中主要成分为13-羟基顺-9-反-11-十八碳二烯酸[5]。 参考文献 [1]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380 [2]中国土农药志.科学出版社,1959∶90 [3]中草药 1978;(10)∶1 [4]中华儿科 1956;7(6)∶458 [5]云南植物研究 1980;2(2)∶228 。【药理】:本品果实中含有马桑内酯、羟基马桑毒素等[1],此等毒性成分的化学与药理性质与印防己毒素颇相近,其致惊厥作用较印防己毒素发生快,而持续时间短,毒性更强,故临床不用。 在痉挛量以下(0.1~0.2mg/kg)iv可引起兔、猫血压上升,对巴比妥类催眠药中毒,有拮抗作用[2]。果实及种子中含毒性成分更多,儿童可误食而中毒[3,5]。临床上用以治精神分裂症[6,7]。 参考文献 [1]中草药通讯 1977;8(6)∶6 [2]Drill’s Pharmacology in Medicine.Mc Graw-Hill Book Company,1954,22∶11 [3]中华内科杂志 1966;14(2)∶118 [4]天津医药 1978;6(12)∶570 [5]遵义医学院学报 1985;8(2)∶50 [6]新医学 1978;9(7)∶319 [7]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79;12(4)∶196 。【药性】:性味 辛、苦,寒。 有毒。 ❶ 《贵阳民间药草》:“辛、苦、麻。有大毒。 ”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敛疮。 主治 痈疽,肿毒,疥癞,黄水疮,烫伤。 ❶ 《草木便方》:“治风目,痈疽,腮肿风毒,涂四肢麻木不仁。”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煎水洗,研末掺或调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湖南药物志》:“治肿疡:马桑叶煎水洗。” ” ” 治疗时病人集中于治疗室进行,专人护理。当日晨空腹给药,然后让病人卧床休息,以防毒副作用产生时便于处理,约经8小时后药物反应逐渐消失,即可回病室继续观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