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北路梆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戏曲剧种。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形成于山西北部而得名。流行于山西北部和河北、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渊源于蒲州梆子。约形成于清中叶,咸丰以后迅速发展。唱腔为板腔体结构,有四股眼(慢板)、夹板(慢二性)、二性、导板等板式。曲牌调式多样,分别用唢呐、丝弦或笙管演奏。音调较中路梆子更高亢激越,富有高原风味。特别注重唱功, 创造了许多花腔(俗称“弯调”)。清末民初曾盛行于北京,对河北梆子有所影响。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王宝钏》、《金水桥》、《血手印》、《李三娘》、《访白袍》、《劈殿》等。 ☚ 中路梆子 上党梆子 ☛ ![]() ![]() ![]() ![]()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 与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蒲剧并称山西四大梆子,是在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剧种之一。北路梆子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19世纪初叶已趋于成熟。300多年来,北路梆子以其慷慨激越的边塞风格,流行于晋北、内蒙古、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等地。 ☚ 蒲州梆子 上党梆子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