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刀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基源 为蚌科动物巨首楔蚌或圆头楔蚌等的贝壳。 原动物 巨首楔蚌Cuneopsis capitata(Heude)。 圆头楔蚌Cuneopsis heudei(Heude) 历史 本品首载于《本经》。《别录》称马哈。 《本草衍义》名哈岸。《纲目》云:“马刀似蚌而小,形狭而长,其类甚多,长短大小,薄厚斜正,虽有不同,但性味功用,大抵则一。”又曰:“消水瘿、气瘿、痰饮。”现代用为消瘿、止带药,资源比较丰富。 形态 巨首楔蚌为楔蚌中较大的一种,一般壳长约70mm,壳高约35mm,壳宽25mm。 壳质厚而坚硬。贝壳前部极膨大,向后高度和宽度急剧缩小,因此,外形呈长三角楔状。前端圆,很短,背缘向下呈斜截状,腹缘圆,向后微弯,后背缘和后腹缘相连成一锐角。 贝壳前部之膨大处的后方有一凹陷,约位于壳中。壳顶位于背缘前端,高而膨大,常呈破蚀状态。壳表面棕褐色,具有同心圆的生长纹。壳内面珍珠层银白色。壳顶窝很深,压扁。前闭壳肌痕圆形,深而光滑;后闭壳肌痕椭圆形,大而浅。 绞合部发达,左壳具2枚拟主齿和2枚侧齿,前拟主齿呈片状,后拟主齿呈三角锥状,顶部有细的裂纹。2枚侧齿细长面平行;右壳只有1枚三角锥形的前拟主齿和1枚侧齿,其后拟主齿则只留有痕迹。 生境与分布 多栖息于泥底或泥沙底的湖泊或河流中,尤喜在急流水域中生活。多以微小生物和植物碎屑为食料。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及湖南。 圆头楔蚌与巨首楔蚌的区别为贝壳中等大小,壳长80mm,壳高33mm,壳宽25mm。 壳质厚而坚固,两侧不等称,前部宽而圆,从壳顶向后宽度与高度均逐渐削弱,至后部窄尖,外形呈楔形。壳长为壳高的2倍。 壳顶部肥大,高出背缘之上,并稍倾向前方,左右两壳顶紧接在一起,位于距前端壳长1/7处。壳前部膨胀,前缘钝圆,后部膨胀度较小,背缘呈截状,腹缘稍弯,伸长连成锐角。 壳顶常被腐蚀,具有3~4条粗肋,壳面具有同心圆的较细致的生长线,在壳后端弯向背缘。壳面呈灰褐色或黑褐色,无光泽。韧带粗而短。前闭壳肌痕圆而深,粗糙,伸足肌痕明显,前缩足肌痕与闭壳肌痕相接,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浅而光滑。 外套痕明显。绞合部发达,左壳有2枚拟主齿,前拟主齿较小而压扁,后拟主齿高起,呈三角锥形,上部具有刻裂,及2个细长片状平行的侧齿;右壳具有1个粗大的裂状拟主齿和1个薄片的侧齿。壳顶窝很深压扁,珍珠层呈乳白色,后部珍珠层薄,有光泽。 生活于泥沙底或泥底的河流及湖泊内,一般在水流急的污泥底的环境中产量较大,栖息于水深1~2m处。 亦以微小生物及植物碎屑为饵料。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及湖南。 此外,矛形楔蚌Cuneopsis celtiformis(Heude)、微红楔蚌Cuneopsis rufesens(Heude)、鱼尾楔蚌Cuneopsis pisciculus(Heude)的贝壳均可作为马刀药用。 备注 过去一些书籍将马刀的原动物定名为长竹蛏Solen gouldii conrad,经考证有误。 。【生药】:全年均可捕捉。采集后洗净,去肉,晒干。 【药性】: 性味 咸,凉。 《本经》:“辛,微寒。” 功效 散结消痰,通淋。 主治 水瘿,气瘿,痰饮,淋病,妇人赤白带下。 ❶ 《本经》:“主漏下赤白,寒热,破石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适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