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食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食盐 【概况】: 异名 盐(《周礼》),大盐(《本经》),海盐(《陶弘景》)。 基源 食盐为海水或盐井、盐池、盐泉中的盐水经煎、晒水份蒸发后而形成的结晶体。 历史 食盐最早记载于《别录》,列为中品。 李时珍谓:“黄帝之臣宿沙氏,初煮海水为盐。本经大盐,即今解池颗盐也。 别录重出食盐,今并为一。”表明从黄帝年代已知海水可作盐了。 形态 食盐属于等轴晶系。晶体常呈立方体、八面体;集合体呈骰子形状或粒状,有的呈细粒状或粉末状。纯净者,无色透明,常因含杂质呈灰白色。玻璃光泽。 在湿空气中易吸水潮解。硬度2~2.5。 质脆,易打碎,密度2.1~2.5g/cm3。易溶于水。气微,味咸。 产状 由于成因不同而分为几种类型。由海滨海水沉积的为海盐;内陆湖泊沉积的为池盐或湖盐;溶解下渗成卤水的为井盐。 产地 主产中国沿海各地。 。【生药】: 鉴别 性状 食盐为结晶性立方体或股子形柱状体或粒状体。 大小不一。白色或淡灰白色。 有的为无色透明。质硬而脆,易打碎,断面具玻璃样光泽。气微,味咸。 理化 食盐0.1g,溶于10ml水中,滤液: ❶ 加硝酸使成酸性后,加硝酸银试液,即生成白色凝乳状沉淀;分离,沉淀加氨试液即溶解,再加硝酸,沉淀复生成。 ❷ 取铂丝,用盐酸湿润后,蘸取滤液,在无色火焰中燃烧,火焰即显鲜黄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 【化学】: 食盐主成分为氯化钠(NaCl)。 其中含Na 39.4%,Cl60.6%.尚含有K、Mg、Ca、I等元素。由于来源、制法等不同,其含有物质常有差异。 参考文献 青藏药用矿物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32。【药性】: 性味 咸,寒。 ❶ 《别录》:“咸,温。大盐:甘、咸。” 归经 入胃、大小肠经。 ❶ 《纲目》:“走肺、肾。” 功效 涌吐,清火,凉血,解毒。 主治 食停上脘,心腹胀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疮疡,毒虫螫伤。 ❶ 《本经》:“大盐,令人吐。” 大盐,主肠胃结热,喘逆,胸中满。” 用法用量 内服:沸汤溶化,1~3g;作催吐用宜炒黄,9~18g。外用:炒热熨敷或水化点眼、洗疮。 使用注意 水肿忌服。 ❶ 《素问》:“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 方选和验方 ❶ 《刘禹锡传信方》:“崔中丞炼盐黑丸治天行时气,心痛,血痢,骨蒸:盐末30g,纳粗瓷瓶中,实筑泥头,炭火煅,勿令瓶破,候瓶赤撤去火,破瓶取出候用。另豉30g(熬),桃仁30g(和麸炒熟),巴豆60g(去心膜纸包炒令油出)。上四物捣匀入蜜和丸,梧子大,每服3丸,平旦时服。时气豉汁及茶下,心痛酒下,血痢米饮下,骨蒸蜜汤下。 忌久冷浆水。 服后吐利勿怪。若吐利多,服黄连汁止之。小儿、女子不可服。” ” 单方应用 ❶ 《金匮要略》:“治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盐30g,水600ml煮令盐消,分三服,当吐出食。” ” ⒁《永类钤方》:“治臁疮经年:盐中黑泥晒研搽之。” ⒂《千金方》:“治齿龈宣露:每旦噙盐,热水含百遍。” ⒃《千金翼方》:“治疮癣痛痒初生者:嚼盐频擦患处。” ⒄《食疗本草》:“治蠼螋尿疮:盐汤浸棉,敷疮上。” ⒅《千金方》:“治蜂虿螫叮:嚼盐涂之。” ⒆《外科精义》:“治溃痈作痒:以盐摩患处,四周即止。”。【医药家论述】: ❶ 寇宗奭《本草衍义》:“《素问》云,咸走血,故东方食鱼盐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验可知。病喘嗽人及水肿者,宜全禁之。”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从其类也。煎盐者用皂角收之,故盐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肾。 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脉,或助水邪故也。然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故服补肾药用盐汤者,咸归肾,引药气入本脏也,补心药用炒盐者,心苦虚以咸补之也。 补脾药用炒盐者,虚则补其母,脾乃心之子也。 治积聚结核用之者,咸能软坚也。诸痈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咸走血也。 诸风热病用之者,寒胜热也。大小便病用之者,咸能润下也。骨病齿病用之者,肾主骨,咸入骨也。吐药用之者,咸引水聚也。诸虫及虫伤用之者,取其解毒也。” 但味虽属火而性下行,虚火上炎者,饮淡盐汤即降,故为引火归元之妙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