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需★★★ 00332名

xū ❶动需要。需求|需用|急需|必需品 →❷名需要用的东西。军需
字源解说 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金文 对独体结构的金文字形 中人头、两臂 和水滴形状 的误写。需,甲骨文 = (大,人)+ (水),像一个人 两腋之下汗水淋漓 ,表示体虚发汗。有的甲骨文 在两腋、两腿之下都加“水” 。造字本义:体弱肾虚,严重盗汗。金文字形 更加突出了两腋 发汗 的形象特征。有的金文 误将早期金文字形中上部的人头、两臂 和汗水 写成“雨” 。篆文 则误将金文 中的“天” 写成“而” ,字形面目全非。“需”的“体虚盗汗”本义消失后,再加“水”另造“濡”代替。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需, 也。遇雨不進,止 也。从雨而聲。《易》曰:“雲上於天,需。”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需,等待。遇雨无法前进,停下等待。字形采用“雨”作边旁,采用“而”作声旁。《易经》上说:“云上升到天顶,就是‘需’。” 引申线索

字源解说 “需”是“濡”和“儒”的本字;“耎”是“需”的异体字;“偄”是“儒”的异体字。需,金文--new/121xu/new/21jin00.gif)  (大,成人) (水,汗),表示一个人腋下、腹背出汗。有的金文 误将“大”字 上部的 和“水” 写成了“雨” ,误将“大”字 下部的 写成了“大” 。篆文 则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大” 写成“而” ,字形面目全非。篆文异体字“耎” 写成“而 、大 ”会义的结构。造字本义:形容词,体虚盗汗,软弱无力。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古籍多以“儒”或“儒”代替“耎”和“偄”。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耎,稍前大也。从亣而聲,讀若畏偄。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耎,前端稍大于后端。字形采用“亣”作边旁,采用“而”作声旁,读音像读“畏偄”的“偄”。 引申线索

【字族索引】 需 而
【同音字】 x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