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阴地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阴地蕨 【概况】: 异名 一朵云(《天宝本草》),蛇背生(《四川中药志》),散血叶(《湖南药物志》),春不见(《湖北中药志》),黄连七、鸡爪参(广西)。 基源 为阴地蕨科阴地蕨属植物阴地蕨的带根全草。阴地蕨属全世界约40种,中国约17种。 原植物 阴地蕨Botrychium ternatum(Thunb.)Sw.(Osmunda ternata Thunb.),又名蛇不见(福建、浙江)。 历史 阴地蕨始载于宋《图经本草》,云:“生邓州顺阳县内乡山谷,叶似青蒿,茎青紫色,花作小穗,微黄,根似细辛,七月采根药用”。 所述似为本种,但附图中所绘果实之穗非本种。《纲目》在湿草类亦列入“阴地蕨”,但所绘之图不为本种。 《植物名实图考》也有收录,但观其附图亦绝非本种。 形态 草本,植株高20~40cm,根茎粗短,具多数纤维状肉质根。 叶二型,总柄长20~30cm,不育叶片自总柄2~4cm处生出;叶柄长3~8cm,无毛;叶片阔三角形,长8~10cm,宽10~12cm,三回羽状分裂,羽片3~4对,有柄,几对生或互生,基部1对最大,长约5cm,宽约4cm;小羽片长卵形或卵形,浅裂至深裂,其余各对渐短,边缘具不整齐尖锯齿;能育叶生于总柄顶端,高出不育叶2~3倍,排列成疏松圆锥形,长4~10cm,宽2~3cm,二~三回羽状。(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20页.图23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1000m的阴湿林下、山地路旁或草、灌丛中。 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四川、贵州。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冬季或春季采收,连根挖取,洗净,晒干。 鉴别 性状 根茎长5~10mm,直径2~3.5mm,表面棕褐色或灰褐色,下部簇生数条须根。根长约5cm,直径1.5~2.5mm,常弯曲,表面黄褐色,具横皱纹;质脆易断,断面白色,粉性。总叶柄长1.8~4cm,表面棕黄色,基部有干缩褐色的鞘;营养叶柄长3~10cm,直径1~2mm,三角状而扭曲,具纵条纹,淡红棕色;叶片卷缩,黄绿色或灰绿色,展开后呈阔三角形,三回羽状分裂,侧生羽片3~4对,一回小羽片3~4对,叶脉不明显。孢子叶柄长12~25cm,黄绿色或淡红棕色,孢子囊穗棕黄色。 气微,味微甘而微苦。以根多、叶绿者为佳。 显微 粉末:灰绿黄色。 ❶ 淀粉甚多,单粒类圆形,直径3~9μm,脐点点状或叉状;复粒多由3粒组成,有的可至10余粒。 ❸ 孢子囊碎片细胞多角形,壁略呈连珠状增厚。 理化 取样品粉末2g,加甲醇20ml浸渍过夜,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于聚酰胺(聚酰胺1g,加甲醇6ml,搅拌后铺板,自然干燥)板上,以苯-丁酮-甲醇(3∶1∶1)为展开剂,以木犀草素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71)。 加工炮制 将原药材拣去杂质,剪去须根,洗净,切段,干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叶含木犀草素。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38 【药性】: 性味 甘、苦,凉。 ❶ 《图经本草》:“甘、苦,微寒。” 功效 平肝,清热,镇咳,解毒。 主治 头晕头痛,咳血,惊痫,火眼,目翳,疮疡肿毒。 ❶ 《本草图经》:“疗肿毒,风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鲜品15~30g)。 外用:适量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抵圣汤(《圣济总录》)治男子妇人吐血后膈上虚热:阴地蕨、紫河车(锉)、贯众(去毛、土)、甘草(炙、锉)各15g。 粗捣筛,每服6g,水200ml,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 ” ” ” ⑾《四川中药志》:“治颈淋巴结结核:阴地蕨15g,土茯苓15g,夏枯草花15g,牡蛎15g。水煎代茶饮。 ” 单方应用 ❶ 《福建中草药》:“治羊痫风:阴地蕨9~15g。水煎代茶常饮。” 食疗 ❶ 《贵州民间药物》:“治咳嗽:一朵云根9g,煎鸡蛋吃,或蒸蜂蜜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