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杆兰
【名称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概况】: 异名 竹兰(《广州植物志》),石玉、胡连、草姜(《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大叶寮刁竹(《常用中草药手册》),文哈海(傣名)。 基源 为兰科竹叶兰属植物竹叶兰的全草或根状茎。竹叶兰属全世界约5种,中国约2种。 原植物 竹叶兰Arundina chinensis Blume 形态 陆生兰。直立,高30~60cm。根状茎稍膨大。茎直立,圆柱状。叶禾叶状,长条形,2列,坚挺,干时革质,长10~20cm,宽8~15mm,先端渐尖,基部呈鞘包茎,近基部处具1关节。花序顶生,不分枝或稍分枝,总状花序具2~12朵花,长2.5~10cm;花苞片小,凹陷,顶端渐尖或急尖,短于子房;花大,粉红色;萼片矩圆状披针形,长约2.5cm;花瓣较萼片宽,卵状矩圆形;唇瓣稍较长,顶端3裂,中裂片较大,有缺刻,唇盘上具3~5条褶片。 蒴果长椭圆形,长约5cm,直径约3cm。花期秋季。(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95页.图821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湿润的草丛中或溪涧旁。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 日本、印度支那、印度也有分布。。【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除去杂质及泥沙,晒干或鲜用。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洗净,切成碎块,晒干。 贮藏 置于通风干燥处,防潮。 。【化学】: 茎和花含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和β-谷甾醇。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55 【药理】: 花、茎中所含之豆甾醇、β-谷甾醇在动物试验中有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1];β-谷甾醇在临床试验中亦有效[2],动物试验中还显示抗癌活性[3]. 参考文献 [1]J Pharm Sci 1979;68(2):245 [2]中华医学杂志 1975;55(10):721 [3]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78;(2):91 【药性】: 性味 苦,平。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利尿消肿。 主治 ❶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风湿性腰腿痛,胃痛,尿路感染,脚气水肿,食物中毒。” ❷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止痛,散瘀,利水。治痧气,积热,浮肿,腹痛,疳积,黄疸,肺结核,精神病,风湿骨痛,刀伤出血,蛇伤。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陕西中草药》:“治食物中毒:长杆兰、土麝香、胡椒各适量,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毒蛇咬伤:长杆兰9~15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于伤口周围。 ” ❷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痈疮肿毒,跌打损伤:鲜长杆兰15~30g,水煎服。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于患处及创面。 ” ❸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肝炎,膀胱炎,风湿疼痛:长杆兰鲜全草15~30g。水煎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