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银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银箔 【名称出处】:《本草蒙筌》 【概况】: 异名 银薄(《药性论》),银页(《太平圣惠方》)。 基源 银箔为自然元素类铜族矿物。 原矿物 一般由自然银Argentum Natura或银矿石中提炼的银所锤成的菲薄片。 历史 银箔记载的文献是明朝《本草蒙筌》。 唐朝苏恭谓:“方家用银屑,取见成银箔,……。”唐朝李珣曰:“银箔坚骨,镇心明目,……入丸散用。”由此均表明了早在唐朝已知用银箔入药了。 明朝李时珍认为:“入药只用银箔易细,若用水银、盐消制者,反有毒矣。”还指出:“又有锡箔可伪,宜辨之。”当时就发现伪品锡箔。 形态 自然银属于等轴晶系。单体呈八面体或六方晶体,但极少见。通常多以粒状、块状、树枝状、不规则薄片状、丝状等集合体产出。 银白色,但表面常常呈现灰黑的锖色。条痕银白色。 金属光泽。不透明。 硬度2.5。具延展性。无解理。断口锯齿状。 密度10~11g/cm3。 有良好的传热及导电性。 产状 自然银产于中、低温热液矿床。它呈显微粒状分布于铅锌热液矿床硫化物中。 此外含有机质方解石脉内常有自然银的富集,其成分中往往含有汞。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亦有存在。 产地 银箔主产于江苏省南京,福建、浙江亦产。 。【生药】: 鉴别 性状 银箔通常呈正方形薄片状。 长宽为93.3mm2或80mm2,夹于面积相同的薄纸层中。亮银白色。表面平坦,但具微细皱纹。金属光泽,不透明。 质菲薄,易漂浮,并易皱折而破裂。气、味皆无。 以张完整、色雪白、菲薄者为佳。 理化 ❶ 取银箔1小片,加硝酸约2ml,振摇,使溶解,溶液无色。 ❷ 取上述溶液,滴加稀盐酸,即发生白色凝乳状沉淀;分离,沉淀溶于氨试液,再加盐酸,沉淀复生成。 加工炮制 制法:取一定重量银之块片,外包薄皮(为牛盲肠之外层薄膜或乌金纸),用电锤锤击成菲薄片,再按一定规格大小切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夹于薄纸层中,即得。 银箔可直接入药。 贮藏 置干燥容器中保存。 。【化学】:自然银成分中常含1%~2%金(Au),偶而当Au的含量达10%~20%时称金银矿(Ag,Au)。另外,尚含少量的Hg、Sb、Bi、Cu、As、Fe、Zn。 参考文献 中国矿物药.地质出版社,1988∶284 【药性】: 性味 ❶ 《别录》:“银屑:味辛,平。有毒。生银:“辛,寒。” 归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功效 安神,镇惊。 主治 惊痫,颠狂,心悸恍惚,夜不安寐。 ❶ 《别录》:“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一般多作丸药挂衣。 。【临床应用】: 方选与验方 ❶ 镇心丸(《圣济总录》)治心虚惊悸,或因忧虑神气不安:茯神(去木),人参、甘草(炙,锉)、龙齿各45g,升麻、枳壳(去瓤,麸炒)各30g,银薄200片,麦门冬(去心,焙)60g。 上8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米饮下,早晚食后服。 上通研匀细,以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1~2粒,煎薄荷汤下,量儿大小加减。。【医药家论述】: ❶ 寇宗奭《本草衍义》:“本草言银屑有毒,生银无毒,释者略漏不言。盖生银已发于外,无蕴郁之气,故无毒;矿银蕴于石中,郁结之气全未敷畅,故有毒也。” 熔者投入少铜,则成丝文金花,铜多则反败银,去铜则复还银,而初入少铜终不能出,作伪者又制以药铅锡。 且古法用水银煎消,制银箔成泥入药,所以银屑有毒。银本无毒,其毒则诸物之毒也。 今人用银器饮食,遇毒则变黑;中毒死者,亦以银物探试之,则银之无毒可征矣。”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