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铅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铅丹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黄丹(陶弘景),丹粉(《唐本草》),红丹(《续本事方》),朱粉(《纲目》),东丹(《现代实用中药》),朱丹、铅黄(《药材学》)。 基源 铅丹系用铅经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 历史 铅丹最早记载于《本经》。《别录》载:“铅丹生于铅,……”。寇宗奭谓:“铅丹化铅而成。”均表明了是用铅制成。”李时珍引独孤滔丹房镜源云:“炒铅丹法:用铅一斤,土硫黄十两,消石一两。熔铅成汁,下醋点之,滚沸时下硫一块,少倾下消少许,沸定再点醋,依前下少许消、黄,待为末,则成丹矣。”其原理是将铅生成醋酸铅,再与硫作用成硫化铅,然后氧化成铅丹,消石是加强氧化作用。此古代制法现在有的地方仍在应用。但现今多将铅利用空气氧化制成。天然产者较少。 产地 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云南。 【生药】: 鉴别 性状 铅丹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粉末。不透明;土状光泽。手捻之细腻,并染指。气味皆微。 理化 ❶ 取铅丹少许,置试管中,加热盐酸后,有氯气产生,使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色;并生成白色氯化铅沉淀。 加工炮制 ❶ 古代法研细水飞,候干用厚纸盛锅内炒热取起,地上候冷,又炒又冷,如此9次,去尽铅气,又研如尘听用。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结成块。 【化学】: 主含四氧化三铅(Pb3O4)或一氧化铅和过氧化铅(2PbO·PbO2)。理论上PbO2为34.9%,但实际上优质品为23%~25%,其极限甚广阔,即PbO2为5%~34%。铅丹的红色颇不相同,但与Pb3O4含量则无甚关系[1,2]。 参考文献 [1] Thorpe’s Dictionary of Applied Chemistry.vol.7.4ed.,1948∶217 [2]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70 【药理】: 能直接杀灭细菌、寄生虫,并有抑制粘膜分泌作用。 毒性 铅为多亲和性毒物,作用于全身各个系统,主要损害神经、造血、消化及心血管系统。铅被人体吸入血中后,首先聚积于肝内,然后分布到全身各组织,部分可经胃肠道、肾脏排泄。体内的铅绝大部分(95%),以三铅磷酸盐形式沉积于骨中,并随著血液酸度升高而重新溶解,再由血液进入肝、肺、神经系统,引起急性中毒。血内铅的浓度增高,能抑制人体活性酶,阻碍卟啉与二价铁的结合,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受到障碍,而致贫血;直接作用于成熟红细胞,使细胞内钾离子渗出,而引起溶血;损伤血管而致脑、肺血管充血、出血,及眼底出血,还可引起脑水肿、神经胶质变性及局部坏死,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铅对组织有刺激和损伤作用,引起胃肠炎症变化(急性中毒),肾小管上皮坏死,肝细胞变性。慢性中毒者,齿龈和大肠粘膜有硫化铅所组成的铅线等。 参考文献 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920 【药性】: 性味 辛、咸,寒。有毒。 ❶ 《本经》:“辛,微寒。” 归经 ❶ 《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 功效 解毒,生肌,坠痰镇惊。 主治 外用:痈疽,溃疡,金疮出血;湿疹癣痒,狐臭。内服:惊痫癫狂,疟疾、痢疾,吐逆反胃。 ❶ 《本经》:“主吐逆反胃,惊痫癫疾,除热下气。”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或熬膏。 使用注意 ❶ 铅丹性寒有毒,孕妇及寒性吐逆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黄连、轻粉、冰片、龙骨,治一切痈疽及慢性溃疡外用。 方选和验方 ❶ 黄丹膏(《圣惠方》)治一切痈疽发背、疼痛不止,大渴闷乱,肿硬不可忍:黄丹210g,白蔹、蜡、乳香、黄连各60g,杏仁(汤浸去皮、尖,研)90g,生油500g。先熬诸药,去渣,下黄丹,柳木条搅至黑色,膏成。入蜡、乳香再熬,软硬适中,摊于帛上贴之,日2换。 单方应用 ❶ 《世医得效方》:“治金疮并一切恶疮:黄丹适量,加煅石膏调成淡红色,撒伤处。”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铅丹,体重而性沉,味兼盐、矾,走血分,能坠痰去怯,故治惊痫癫狂,吐逆反胃。能消积杀虫,故治疳疾、下痢、疟疾有实积。能解热拔毒,长肉去瘀,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为外科必用之物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