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桂花
【概况】: 异名 臭皮(《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 为海桐花科海桐花属植物异叶海桐的根皮及茎皮。 原植物 异叶海桐Pittosporum heterophyllum Fnanch.,又名鸡骨头(四川、云南)。 形态 灌木,高1~2m。小枝初被短柔毛,后无毛。 单叶互生,叶革质,多数披针形、倒披针形或菱状狭卵形,长2~2.5cm,宽0.5~2cm,无柄或具短柄。伞形花序,花梗长5~11mm,无毛或几无毛;萼片5,卵形,长1.5~2mm;花瓣5,黄色,长5~7mm;雄蕊5;子房密生短毛。 蒴果扁球形,黄褐色,直径6~8mm,熟时裂为2片,果皮薄革质。种子黑紫色,长2~4mm。(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54页.图203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0~3000m的山地林下或灌丛中。分布于甘肃、四川、云南、西藏。 。【药性】: 性味 苦,凉。 功效 解毒,消炎,祛风除湿,止痛。 主治 肺热咳嗽,痢疾,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崩漏,肠风下血,蛔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云南药物志》:“治咳嗽,崩漏、带下:野桂花根适量,水煎服。” ❷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肺热咳嗽,痢疾,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崩漏,肠风下血,蛔虫症:野桂花9~15g,煎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