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中
官名。 春秋齐、晋与战国齐、楚、韩、赵、秦等国皆设,郎为“廊”之省文。掌侍从君王,参与谋议,执兵宿卫,奉命出使。 秦、汉沿置,为三郎之一,掌给事宫中,执戟殿下,宿卫皇宫,以“郎中将”为长官。 汉武帝时,分郎中为车郎(或称辇郎)、户郎,设“左、右郎中车将”、“左、右郎中户将”为其长官。 两晋、南北朝时为尚书曹长官,如考功郎中、三公曹郎中、度支郎中、仓部郎中、左民郎中等。隋、唐至明、清亦设之为六部各司长官,居尚书、侍郎、丞之下。 唐、宋时常兼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经一、二次转官可任宰相;或外放出任大州刺史或知州。明、清时六部郎中经若干年限得京察记名,可外放道、府,或升转京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