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副词 用于谓语前,表示原因询问或反诘。 义即“为什么”、“怎么”。 ❶ 攸之有素书十数行,常韬在 裆角,云是明帝与己约誓,十二月遂举兵。其妾崔氏、许氏谏攸之曰:“官年已老,那不为百口计?”攸之指 裆角示之,称太后令召己下都。 (《南齐书·高帝本纪》)——素书:书信写在白绢上,因称素书。 韬(táo):藏。 裆(liǎngdāng):犹今之背心。 百口:一家百十口人。 ❷ 上大宴,举酒劝革曰:“卿那不畏延明害?”对曰:“臣行年六十,死不为夭,岂畏延明?”(《南史·江革传》)——夭:早逝,寿命短。 ❸ 都下杀害日甚,使君家门涂炭,今欲起义,长史那犹卧?(《南史·王茂列传》)——都下:京城。涂炭: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况。 卧:睡卧。 ❹ 景东边香炉无故堕地,景呼东西南北皆谓厢。 景曰:“此东厢香炉那忽下地?”(《南史·侯景传》)❺ 岁月既如此,为心那不愁?(《唐诗别裁集·张九龄:感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