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rala喀拉拉邦印度西南部一邦。沿西部沿海平原一直延伸至印度的南端。首府特里凡得琅。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经济落后,只有零星的工业和采矿业。种植水稻、茶叶、咖啡、辣椒、橡胶、坚果和水果。渔业较发达。自古与近东和远东有贸易关系,9~10世纪达到繁荣顶点。面积:38 855平方公里。人口:25 403 217(1981)。 Kerala克拉拉,印度西南角小国。 知识链接 (1)《往世书》载:克拉拉位于高加纳至科摩林角南部,西高止山脉西部,历史悠久。关于克拉拉的起源有两种说法:❶《梵卵往世书》上说,为了让地狱中萨羯罗众子的骨灰得到净化,幸车坚持苦修,求得天国的恒河降临人间,河水降在印度北部,所经之地淹没水中,所淹之地有圣地,也有印度西部海岸的高加纳浴池,那些生活在高加纳庙宇附近的隐士逃往马哼德拉吉利向持斧罗摩告知了灾情。持斧罗摩带他们来到海岸,但海神伐楼那没有显现,持斧罗摩拿出武器,伐楼那因害怕而显现。持斧罗摩要求伐楼那归还被海水吞噬的地面,于是他拉弓搭箭射向天空,拿出簸篮掷入大海,簸篮所降之处海水退而去之,包括高加纳在内的被淹土地再次出现,这块土地就叫克拉拉,亦叫苏尔帕罗卡。 ❷《摩诃婆罗多·德罗那篇》载:持斧罗摩曾绕世界十八次杀死了所有的刹帝利国王,之后他举行马祭,将所有土地施舍给了婆罗门。迦叶波为婆罗门收到土地后,赶走持斧罗摩。于是,持斧罗摩向海上射箭,为自己开辟了一块生存之地,这块土地就是克拉拉。 (2) 克拉拉与地狱:《往世书》中将世界分为三部分:天堂、大地和地狱。作为一个整体,这三个世界又被分为十四个世界,这种分法并非仅仅是想象,它可以引导人们推断:在古印度人看来,喜马拉雅高原是天堂,喜马拉雅山脉与文迪耶山脉之间的平原地带是大地,文迪耶山脉以南的地区是地狱:阿塔拉、威塔拉、苏塔拉、塔哈塔拉、玛哈塔拉、拉萨塔拉和帕塔拉。七个地狱世界或许是该地区的七个国家。“地狱在大地之下,分七层:阿塔拉、威塔拉、苏塔拉、塔哈塔拉、玛哈塔拉、拉萨塔拉和帕塔拉。地狱中有一些美丽的城市和房子,宫殿和城堡,公园,花园,敞亮的庙宇和大厅,天然的凉亭等等,它们是阿修罗的建筑师玛亚建造的,在那儿,阿修罗、檀那婆、那加以及其他魔鬼和他们的家人们生活得既快乐又舒适。鸣叫的鸟儿、鸽子以及驯服的鹦鹉等等与它们的配偶在那儿一起玩闹。在那儿可以看到很多果树上结满了甜蜜的果子,植物上盛开着芳香的花朵,藤架上挂满了厚厚的蔓延草,美丽的房子铺上了白色的大理石,还有很多很多东西,显得既愉悦又安逸。就这些而言,地狱超越了天堂,阿修罗、檀那婆、那加是这些世界的主人,他们及其家人过着快乐且愉悦的生活,享受着各种各样的奢侈品。”对七层世界之一的地狱有如下描写:“这是那加(巨蛇) 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的最低处,有一个约三万平方由旬(度量单位) 的特殊地带,在那里,毗湿奴躺在蛇床上,他是真正的蛇王,身躯光芒四射。蛇王的女儿们肤色明亮且相当漂亮,她们用檀香木、芦荟木和藏香花等做香料。”《罗摩衍那》中,高贵的雅利安人将达罗毗奈人看作是阿修罗、檀那婆及那加之流,所以那加是克拉拉的原始居民。古语阿难陀指的是克拉拉首府特里凡得琅,至于檀香木、芦荟木和藏香花等做的香料也只是克拉拉的财富。因此,对地狱的描述与克拉拉的外貌完全相吻合。 (3) 克拉拉的原始性:《摩诃婆罗多》载:在婆罗多南部有一些名为德拉米达、克拉拉、卡那塔卡及穆西卡的国家,北印度人将克拉拉人看作是野蛮人,那里既被迦尔纳征服过,也被偕天征服过,克拉拉国王曾向坚战进贡过檀香木、珍珠和青金石等等。《薄伽梵歌》载:印度南方的朱罗国、潘地亚国及克拉拉国等有参与抛绣球选婚的习惯。 (4) 古克拉拉王国的行政:《道德格言集》的阐释者、桑家诗人帕里米拉扎卡指出,自开天辟地就有三个王国:遮罗、朱罗和潘地亚。尽管有点夸大其实,但足以说明在基督诞生之前很久,克拉拉就有了一整套的规则体系。在《妥加比艳》中,首要的文法任务是制定克拉拉行政体系,公元前4世纪时的旅行者麦伽斯提尼对克拉拉的行政体系描述道:遮罗王组建了五个叫作潘卡玛哈撒巴的议会来协助他的工作,另外还有一个参议会,其成员由国王的牧师、首辅大臣、情报长官和财政长官组成。为了便于管理,将国家分成了村和区,村有四个长官,四个村组成的群体叫那帕都,四个那帕都组成一个卡扎卡,并建有一个寺院,四个卡扎卡组成一个佩鲁卡扎卡,也就是特库塔,特库塔集合大厅叫作考蒂尔,通常建在寺院旁,寺院主持就是特库塔行政长官。特库塔集会时,各级长官都需出席,作为主持官的卡扎卡长官必须身穿杂色丝制衣,腰缠长布带并手持短剑出席。一些法典表明,寺院式行政是通过人民代表选举推行的,每个寺院都有行政议会,上下议会之间是既独立又附属的关系。 (5) 古克拉拉民族:古克拉拉民族被认为是达罗毗奈人的看法其实是错误的,达罗毗奈人分为土著达罗毗奈人和迁入达罗毗奈人。据说,一些山区部落是真正的土著达罗毗奈人,他们崇拜石头、菩提树、雷雨、玛尔钩萨树、幽灵以及太阳等等;崇拜好魔鬼是为了安宁,崇拜坏魔鬼是为了避难;他们懂得诅咒、食物中毒等。这些未开化的人很注重交往、经期及死亡等等,他们通过提供酒、鲜物和血液等取悦恶魔,提供牛奶、蜂蜜等取悦好魔;他们焚烧尸体时放些生米让死人在进入另一世界时吃;他们会唱祭歌;他们在火葬场地立石碑,在墓穴焚尸。但其他诸如那亚尔、穆斯林等这些人应该是后来迁入的。 (6) 依本·巴布塔和克拉拉:依本·巴布塔于1304年出生在非洲,22岁开始长达29年的旅行生涯,几乎走遍了整个东方国家,在总结他29 年旅行生活的书中,对印度的描述占了三分之一。1333年,他穿过兴都库什山来到印度,走遍了印度的大江南北并到达克拉拉,他在书中描写了克拉拉:“玛拉巴是一个胡椒之国,从高加纳到奎隆长达两个月的行程,这个国家所有的道路都笼罩在树荫之下而显现出阴凉的色调,每隔半个小时的路便有客栈出现,客栈附近有泉水且有人送水,给非穆斯林用罐送水,但给穆斯林却要倒在手里;米饭和调料包在车前草叶中;不存在无人居住的地方;房子都建在文化区中央;人们不用牲畜拉运货物;除国王旅行骑马外,人们都徒步旅行;有一种叫作轿子的运输工具,由奴隶来抬;偷窃椰子会被罚款。这儿的人们非常尊敬穆斯林。玛拉巴有十二个国王,没有一个是穆斯林,很多国王拥有五万多士兵,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矛盾和冲突,力量雄厚的并不想征服力量薄弱的。这些国王的继承人不是儿子,而是外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