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连钱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连钱草 【概况】: 异名 活血丹(《植物名实图考》、江西、云南),钹耳草、佛耳草(《纲目拾遗》引《百草镜》),金钱草(《纲目拾遗》、浙江),遍地金钱(《纲目拾遗》)。 基源 为唇形科活血丹属部分种类的干燥地上部分。活血丹属全世界约8种,广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中国有5种,多数种类供药用。 原植物 正品连钱草一般指活血丹Glechoma lon gituba(Nakai)Kupr.(G.headeracea L.var.longituba Nakai,Nepeta glechoma Benth.),又名大叶金钱草(浙江、江西),破铜钱(陕西、湖北),铜钱草(上海、浙江至湖北),透骨草(陕西、江西),透骨消(华北至陕西、广西、贵州、云南)。 其它4种在部分地区也作连钱草药用:日本活血丹G.grandis(A.Gray)Kupr.[Nepeta glechoma Benth.var.grandis A.Gray,Glechoma hederacea L.var.grandis(A.Gray)Kudo,Nepeta glechoma Benth.var.grandiflora auct.non Fries],又名金钱薄荷,白花仔草《台湾青草药》在台湾地区作连钱草入药。白透骨消Glechoma biondiana(Diels)C.Y.Wu et C.Chen[Drococephalum biondiana Diels,Meehan iopsis biondiana(Diels)Kudo],又名长管活血丹,陕西将本种与连钱草混用。欧活血丹Glechoma hederacea L.(Nepeta glechoma Benth.),又名欧连钱草,中国新疆地区作连钱草药用。大花活血丹Glechoma sinograndis C.Y.Wu,又名大筋草、透骨消(云南)。云南民间用全草配方治小儿支气管炎。 历史 《植物名实图考》载:“活血丹产九江、饶州、园圃、阶角、墙阴下皆有之。春时极繁,高六、七寸,绿茎柔弱,对节生叶。 叶似葵菜初生小叶,细齿深纹,柄长而柔。开淡红花,微似丹参花,如蛾下垂。 取茎、叶、根煎饮,治吐血、下血有验。入夏后即枯,不易寻矣。 ”《纲目拾遗》收载金钱草谓:“其叶对生,圆如钱,……十二月发苗,蔓生满地,开淡紫花,间一二寸,则生二节,节节地生根,叶四周有小缺痕,皱面……纲目有积雪草即此。”综上所述应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茎,上升,逐节生根。茎高10~30cm,四棱形,基部通常呈淡紫红色。 叶草质,叶片心形或近肾形,长1.8~2.6cm,宽2~3cm,基部心形,边缘具圆齿或粗锯齿状圆齿,叶柄长为叶片的1~2倍。轮伞花序通常2花;苞片及小苞片线形,长达4mm;花萼管状,长9~11mm,萼齿较长,卵状三角形,长为花萼全长的1/3或2/5,花冠淡蓝、蓝至紫色,下唇具深色斑点,冠筒两型,长筒者长1.7~2.2cm,短筒者通常藏于花萼内,长1~1.4cm,冠檐二唇形,上唇2裂,裂片近肾形,下唇斜展,3裂,中裂片肾形,较上唇片大1~2倍;雄蕊4,内藏,后对著生于上唇下,较长,前对著生于两侧裂片下方花冠简中部,较短。成熟小坚果深褐色,长圆状卵形,长约1.5mm,宽约1mm,顶端圆,基部三棱形,果脐不明显。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图版6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50~2000m林缘疏林下,草地中,溪边等阴湿处。除青海、甘肃、新疆及西藏外,中国各地均产。 原苏联远东地区及朝鲜也有分布。 日本活血丹与活血丹不同之处为叶片通常长约2cm,宽约3cm,叶肾形或心状肾形,边缘具圆齿,齿浅而圆,下部茎叶的叶柄长为叶片的3倍以上。花萼长1cm以上,萼齿卵形;花冠筒上部膨大成漏斗状。 花期4~5月,果期6月。 (图见《台湾青草药》.第2册.图74)生于路旁、屋边阴湿处。分布于江苏、台湾、日本也有分布。 白透骨消与上述两种不同之处为全株被长柔毛及倒向短柔毛。叶心状卵形,边缘具粗齿,齿深而尖,下部茎叶的叶柄长为叶片的2~3倍。 萼齿狭三角形,顶端具长芒状细尖;花冠筒细长,钟状。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图版62)生于海拔1000~1700m的溪边、林缘阴湿肥沃土上。分布于陕西南部,湖北西部。 其它尚有欧活血丹,叶通常无毛。花萼长7mm以下,萼齿短,卵形,长为花萼全长的1/4或1/5;花冠长为花萼的1倍或1倍以下。花期5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图版61)生于山谷草地上。 分布于新疆(巩留)。北欧、西欧、中欧各国,以及原苏联也有分布。 大花活血丹叶肾形或心状肾形,长约3cm,宽4~4.5cm,边缘具圆齿,齿浅而圆,下部茎叶的叶柄长为叶片的3倍以上。花萼长1cm,萼齿三角状披针形,顶端成芒状细尖;花冠筒上部膨大成漏斗状。花期4~5月,果期6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图版63)生于海拔2000~2900m的沟边杂木林中阴湿处。 分布于云南西部、西北部及东北部。 采集 连钱草4~5月采收,晒干。 药材产于江苏、广东、四川、广西。 鉴别 性状 连钱草干燥全草多皱缩成团,茎细长,方形,常扭曲,具纵棱线,灰绿色或微带紫色,有短毛,断面中空。叶多卷缩,肾形或心形,边缘具圆钝齿,灰绿色,质脆易碎。叶柄多扭曲。 花、果偶见。气微香,味辛凉。 。【化学】: 连钱草(Glechoma longituba)含l-蒎茨酮(lPinocamphone),l-薄荷酮(l-Menthone)l-胡薄荷酮(lPulegone)、l-蒎烯、β-蒎烯、柠檬烯,对-聚伞花素、异薄荷酮(Isomenthone)、异蒎茨酮(Isopinocamphone)、芳樟醇、薄荷醇(Menthol),α-松油醇(α-松油醇)、乌苏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棕榈酸、琥珀酸(Succinicacid)。 多种氨基酸、鞣质、苦味质、胆碱(Choline)、硝酸钾[1,2]。地下部分含水苏糖(Stachyose)[3]。 全草含植醇(Phytol)和植物甾醇(Phytosterol)[4]。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66;86(12)∶1162 [2]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820-1961.科学出版社,1963∶392 [3] CA 1951;45∶8599c [4]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37。【药理】: ❶ 利尿作用 欧活血丹煎剂20g/kg ig,测定大鼠6h内尿量,表明有利尿作用,酊剂无效,煎剂10g/kg ig,对麻醉兔也有利尿作用[1]。 ❷ 抗菌作用 欧活血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2]。 毒性 欧活血丹每日20g/kg ig给于大鼠,连续6d无或死亡,犬1次ig100g以上对血压无明显影响,仅呼吸加深加快[2]。 参考文献 [1] 武汉医药杂志 1964;1(5)∶392 [2]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698。【药性】: 性味 苦、微酸,凉。 ❶ 《纲目拾遗》:“微甘,微寒。” 功效 清热解毒,利尿排石,镇咳,活血散瘀。 主治 肝炎,胆结石,胆囊炎,泌尿系统结石,水肿,肺痈,咳嗽,吐血,淋浊,带下,风湿痹痛,小儿疳积,惊痫,痈肿,疮癣,湿疹。 ❶ 《百草镜》:“治跌打损伤,疟疾,产后惊风,肚痛,便毒,痔漏;擦鹅掌风;汁漱牙疼。” ” ” ” ⒂《中草药学》:“利尿,化湿,清热解毒。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胆道疾患,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急性、亚急性肝坏死,跌打损伤,过敏性皮炎。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浸酒、捣汁。外用:捣敷或绞汁涂。 使用注意 《福建民间草药》:“凡阴疽诸毒、脾虚泄泻者,忌捣汁生服。”。【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海金沙、萆薢、萹蓄、车前草,治泌尿系结石。 ❷ 配茵陈、柴胡,治湿热黄疸。 ❼ 配鱼脑石、石韦、车前草,治肾结石。 ❾ 配茵陈、紫金牛、虎杖,治黄疸型肝炎。 方选和验方 ❶ 利湿排石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治输尿管结石:金钱草30g,萆薢、海金沙各15g,琥珀(冲服)1.5g,石韦、冬葵子、扁蓄、瞿麦、车前子、滑石各9g,甘草6g。水煎服。 每日1剂。 ” ” ⒁江苏中医杂志 1981;(2):“治汞中毒:金钱草、忍冬藤、夏枯草、蒲公英各150g,谷精草、乳香、花椒、猪苓、贯仲、甘草各90g,黄连45g。白糖适量,水煎,制成1000ml糖浆,每次服50ml,每日早晚各服1次,10天1疗程。 ” ⒂江苏中医杂志 1981;(6):“治胆囊炎:金钱草、龙胆草、苦参、大黄、郁金各120g,猪苦胆10只。将5味中药研成细末,以猪胆汁泛丸,每次服9~12g,日服3次,饭前服。 服完上述1剂为1疗程。服药期间忌脂肪、辛辣、生冷、酸味。 ” ⒃浙江中医杂志 1983;(9):“治肝脓肿:金钱草50g,合欢皮15g。每日1剂:水煎,食前服。 ” ⒄中成药研究 1985;(5):“治胆道残余结石:金钱草、玉米须、白花蛇舌草各30g,虎杖9g,枳壳、郁金各12g,鸡内金、木香各24g,生大黄(后下)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 妇女在经期时停服。” 单方应用 ❶ 《质问本草》:“治疟疾:在疟发前用金钱草七叶为丸,塞于鼻中。” ” 食疗 ❶ 《贵阳民间药草》:“治胎咳、子肿:金钱草、尖惊药、大苋菜、花蝴蝶各9~15g,炖肉或炖鸡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