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起搏点的保护机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起搏点的保护机制 起搏点的保护机制包括两种概念:一是与并行心律有关的狭义的保护机制;二是广义的保护机制。 (1)狭义的保护机制:在并行心律中,起源于心室、心房,连接区等范围甚小的异位起搏点,不论其频率高低,都可以不受窦房结或基本心律的影响或抑制,从而能如期形成激动,如无传出阻滞而周围心肌并非处于不应期中,即可传到周围心肌而形成一次或多次有效激动。该起搏点即称为被保护起搏点,而基本心律的起搏点称为无保护起搏点。被保护起搏点之所以不受窦房结或基本心律的影响,并不是因为其自律性或频率高于窦房结,而是设想其周围存在一个由一圆形的单向阻滞圈所构成的保护圈。 这个保护圈可能即在异位起搏点与周围心肌联接处,其性质是一种完全的、单向的传导阻滞,它具有三个特点: ❷ 传出传导:传出传导允许成熟的异位激动传出到周围心肌而成为有效激动,是一种“只出不进”的单向阻滞,由于它对圈内起搏点发挥保护作用,因而传统地被称为保护性阻滞。 异位起搏点外周的保护圈的生理机制迄今尚未完全弄清。当前有四种解释: ❷ 该联接处的传导性相对地低于周围心肌的传导性而形成了递减性传导,其程度足以使发源于异位起搏点的激动能向外传出,而外界激动却不能传入,即由递减性传导进展为单向的传导阻滞,其电生理基础可能是被保护的该联接处组织的静息或舒张期膜电位降低,使其传导性相对减弱而形成起搏点外周的单向阻滞圈,从而对异位起搏点起保护作用。 ❸ 也有人提出被抑制的浦氏细胞中激动的相加和抑制有形成并行心律的可能。 (2)广义的保护机制:凡某一低频率(或低自律性)的起搏点所发出的激动,不受其他高频率(或高自律性)的起搏点的激动所影响或抑制者,就设想该低频(或低自律性)起搏点具有保护机制。所谓高频与低频,是相对而言。 介于两者之间的有:一小块普通心房肌组织(见于心房分离),除了某个起搏点之外的双房单腔(如除窦房结之外的双房单腔),除了某一个起搏点之外的双室单腔(如除了某个室性起搏点之外的双室单腔)等。 保护机制发生的部位,决定了保护机制的范围和对象。 ❻ 保护机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保护机制是形成双重心律的必备条件之一。由保护机制引起的被动性异位心律与不是由保护机制引起的被动性异位心律的不同点是:前者是有被保护异位心律与无保护的窦性(或异位)心律两种心律同时并存的心律失常,称为双重心律,而后者往往是单纯的一种被动性异位心律。前者的产生原理是保护机制,后者的产生原理是频率优势控制规律。例如心房分离、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干扰性房室脱节、并行心律等双重心律的形成,均与起搏点的保护机制有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