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赤小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赤小豆 【概况】: 异名 红豆(《纲目》),朱赤豆(《中药材手册》),金红小豆、朱小豆(《药材学》)。 基源 为豆科豇豆属植物赤小豆的种子和菜豆属植物赤豆的种子。豇豆属植物全世界约150种,中国10余种;菜豆属植物全世界150种以上,中国约15种。 原植物 正品赤小豆有2种:赤小豆Vigna umbellate(Thunb.)Ohwi et Ohashi(Dolichos umbellatus Thunb;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又名猪肝赤(《本经逢原》)、杜赤豆(《本草便读》)。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Willd.)W.F.Wight(Dolicus angularis Willd),又名红饭豆(《增订伪药条辨》)。 历史 本品以赤豆之名始见于《唐本草》。《本经》及《图经本草》载:“赤小豆,今江淮多种之。”《纲目》载:“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俱于夏至后下种。苗高尺许,枝叶似豇豆,叶微圆峭而小。至秋开花。似豇豆花而小淡。 银褐色。有腐气。结荚长二、三寸。比绿豆荚稍大。皮色微白带红。”所述即为本品。 《纲目》虽认为“稍大而鲜红淡红者。并不治病。”但在实际应用中赤豆作赤小豆同用。 形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先端缠绕,高20~75cm,嫩时被倒刺毛,后渐脱落。3出羽状复叶。顶生小叶卵披针形,椭圆披针形,长4~9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全缘,稀浅裂;侧生小叶偏斜,两面疏被白柔毛或仅于叶脉疏被毛,脉基生3出,托叶披针形或卵披针形,小托叶钻形。 总状花序腋生,花2~3,长约1cm小苞片2,花萼钟形,萼齿5,披针形;花冠黄色,旗瓣肾形,先端微凹,基部心形,翼瓣具爪,龙骨瓣狭长,先端具螺旋状长喙;两体雄蕊(9∶1);子房上位,密被硬毛。荚果细长圆柱形,长6~14cm,直径约0.6cm,微弯曲;暗红色,稀褐黑色或草黄色,种脐凹。花果期5~10月。(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388页.图248) 生境与分布 中国南部各省广为栽培。 原产亚洲热带地区。印度、越南、菲律宾及日本均有。 赤豆与赤小豆主要区别在于:3出羽状复叶,顶生小叶卵圆形,长4~10cm,宽2.5~5cm,先端渐尖,茎部圆形或宽楔形;侧生小叶偏斜,全缘或浅3裂。两面被白色微柔毛;托叶斜卵圆形,具纵肋,小托叶条形。荚果扁圆柱形,长5~8cm,宽0.5~0.6cm,种间缢缩;种子6~10以上,近长圆形,两端平截,种皮赤红色,长0.5~0.7cm,直径约0.4cm,种脐白色,不内凹,花果期6~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13页.图2755)。【生药】: 采集 夏、秋季分批采摘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再晒干。 赤小豆主产于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产量较小。赤豆产于吉林、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四川、云南产量大。 鉴别 性状 ❶ 赤小豆长圆形而稍扁,长5~8mm;直径3~5mm表面紫红色,无光泽或微有光泽,一侧可见种脐,呈线形突起、偏向一端,白色,约为全长2/3,中间凹陷成纵沟,另侧有1条不明显的棱脊。 质硬,不易破碎,子叶2枚,乳白色。 无臭,味微甘。 显微 ❶ 赤小豆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为1列栅状细胞,种脐部位为2列,栅状细胞长37~70μm,宽7~12μm,壁自内向外渐增厚,胞腔含淡红棕色物,近外缘有一条光辉带。表皮下为1列支柱细胞,呈哑铃状,长13~17μm,宽10~20μm,缢缩部宽7~12μm;其下为近10列薄壁细胞,靠内侧数列细胞扁缩或颓废。 子叶表皮细胞类方形,叶肉细胞含众多类珠形、肾形或圆三角形淀粉粒,直径4~68μm,脐点星状或裂缝状,层纹明显;另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3~13μm;并含簇晶,直径6~16μm。 种脐部位栅状细胞的外侧有种阜,细胞类圆形,不规则长柱形,含众多淀粉粒;内侧有管胞岛,细胞壁网状增厚,其两侧为星状组织,细胞呈星芒状,有大形细胞间隙。(图见《中药志》.第三册.第2版.391页.图250)❷ 赤豆种子横切面子叶叶肉细胞稀含细小方晶,直径3~6μm;不含簇晶。 理化 取样品粉末适量,加70%乙醇7ml,于沸水浴上加热2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0.2ml,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3∶1∶1)为展开剂I,酚-水(75∶25)为展开剂Ⅱ,双向展开,展距10cm,喷1%茚三酮丙酮溶液,加热显色。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392页.图251、252)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化学】: 每100g含蛋白质20.7g,脂肪0.5g,碳水化合物58g,粗纤维4.9g,灰分3.3g,Ca 67mg,P 305mg、Fe 5.2mg,硫胺素0.31mg,核黄素0.11mg,尼克酸2.7mg[1]。 还含脂肪酸约0.71%,皂甙约0.27%,植物甾醇,色素和三萜皂甙类[2]。 参考文献 [1] 食物成分表。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3 [2] 中药志.第3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89。【药理】: 20%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85 【药性】: 性味 甘、酸,平。 ❶ 《养生要集》:“苦、温。” 归经 入心、小肠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功效 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 主治 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 ❶ 《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入散剂。 外用:生研调敷。 使用注意 ❶ 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配伍应用 ❶ 配红枣,治虚性浮肿。 ❷ 配当归,治痔疮出血,大便下血。 ❻ 配白茅根,治淋闭,血尿。 ❽ 配鲤鱼,治肾炎水肿。 ❿ 配花生、红枣,治营养不良性水肿。 ⑾配商陆、椒目、泽泻,治水肿胀满。 方选和验方 ❶ 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要略》)治湿热蕴毒,积于肠中,形成痈脓,肌表热不甚,微烦,欲卧,汗出,目四眦黑,能进食,脉数者;亦治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赤小豆(浸令芽出,曝干)90g,当归42g,为末,每服9g,浆水调服,日3次。 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60ml,去滓,分温3服,半日服尽。 上3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30g,用水1000ml煮熟,去豆,取汁500ml,入药末8g,生姜0.3g拍碎,煎至300ml空心温服。 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 ❺ 《图经本草》:“治脚气:赤小豆75g,葫1头,生姜(并破碎)0.3g,商陆根(切)5g。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等,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 ” ❼ 赤小豆薏苡汤(《疡科捷径》)治大小肠痈,湿热气滞瘀滞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汤服。 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3g;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 ” ⑾《中国民间草药》:“治后期麦粒肿:赤小豆6g,鲜生地黄14g,米醋6g,鸡蛋清1个:将药物捣烂取汁,外涂搽患处。” ⑿《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慢性肾炎:赤小豆、红皮花生仁(带红皮的花生米)各90g,红糖60g,红枣(核打碎)20枚。共煮熟,每日服1次。” ⒀《中医验方汇选》:“治乳痈初起红肿坚硬者:赤小豆、白及、白蔹、芙蓉叶各等份。共研细末,蜂蜜调敷患处,每日2次。” ⒁陕西中医 1980;(5):“治疗软组织损伤:赤小豆磨成极细末,每100g加入1.5g冰片粉,调匀密封备用,用时将粉末用自来水或井水调成糊,摊敷在纱布或麻纸上厚约0.5cm,每12小时或25小时换药1次。” ⒂创伤1号(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6;(11)):“治手指足趾感染:生赤小豆250g,生大黄100g,生栀子50g,冰片25g。研细末,取适量,以生理盐水或温开水调敷患处。 ” 单方应用 ❶ 《独行方》:“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30g,煮令极烂,取汁800~1000ml,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 食疗 ❶ 《肘后方》:“治肠痔大便常血:赤小豆30g,苦酒400ml,煮豆熟,出干,复纳清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9g,日三度。” 每日1~2次,吃鱼喝汤。”。【医药家论述】: ❶ 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此药治一切痈疽疮疥及赤肿,不拘善恶,但水调敷之,无不愈者。但其性粘,干则难揭,若入苎根即不粘,此法尤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