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赤小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赤小豆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赤豆,红豆,红小豆,朱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或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的种子。 赤小豆为一年生半攀援草本。 茎长可达1.8米,密被倒毛。托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小叶3枚,披针形、矩圆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三角形或近圆形,全缘或具3浅裂,两面均无毛,反叶脉上有疏毛,纸质。 总状花序腋生,小花多枚,花柄极短;小苞2枚,披针状线形,长约5毫米,具毛;花萼短钟状,萼齿5;花冠蝶形,黄色,旗瓣肾形,顶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渐狭的爪,有角状突起;雄蕊10,两体,花药小;子房上位,蜜被短硬毛,花柱线形。荚果纸状扁圆柱形。 种子6~10枚,暗紫色,长圆形,两端圆,有直而凹陷的种脐。赤豆为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80厘米。形状与赤小豆相似。夏、秋分批摘采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❶ 赤小豆:干燥种子略呈圆柱形而稍扁,长5~7毫米,直径约3毫米,种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泽,种脐线形,白色,约为全长的2/3,中间凹陷成一纵沟,偏向一端,背面有一不明显的棱背。质坚硬,不易破碎,除去种皮,可见两瓣乳白色子仁。 气微,嚼之有豆腥味。 以身干,颗粒饱满,色赤发暗者为佳。主产广东、广西、江西等地。 全国大部地区均产。味甘酸,性平。 入心、小肠经。利水除湿,消肿解毒,和血排脓。 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痛肿。《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名医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本草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内服:煎汤,9~30克;或入散剂。外用:生研调敷。 同水煮,豆烂烫成,适寒温,去葫等,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本草图经》)。 酒服方寸匕,日3度(《肘后备急方》)。 ❾ 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饮(《产书方》)。 ⑾治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或加芙蓉叶末(《本草纲目》)。⑿治小儿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⒀治食六畜肉中毒:烧小豆1升,末,服3方寸匕。⒁治小儿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赤小豆2升。末之,鸡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则易。一切丹并用此方(⑿以下出《千金要方》)。 每百克含蛋白质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58克、粗纤维4.9克、灰分3.3克、钙67毫克、磷305毫克、铁5.2毫米、维生素B10.31毫克、维生素B20.11毫克、维生素PP2.7毫克。尚含三萜皂甙类菸酸,赤小豆叶中提到刺槐甙,即莰非醇-3-洋槐糖-7-鼠李糖甙等。 药理作用❶ 抗菌消炎作用:20%的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赤小豆50~70粒捣碎末,以温水(或蛋清、蜂蜜均可调糊状)敷患处,治疗痄腮一般用药1次即可消肿。 ❷ 赤小豆所含菸酸具有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作用,但不影响胆固醇,较长时间服用可降低甘油三酯,也可减低胆固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