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贝母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贝母兰 【概况】: 异名 止血果(《文山中草药》),石巴蕉、对叶果、果上叶(《云南中草药选》),小绿芨《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内科》。 基源 为兰科贝母兰属植物斑唇贝母兰的假鳞茎或全草。贝母兰属全世界约200种,中国约16种。 原植物 斑唇贝母兰Coelogyne punctulata Lindl.(C.corymbosa Lindl.),又名伞房贝母兰(《中药大辞典》)。 形态 附生兰。高13~30cm。根状茎粗壮,被鳞片。假鳞茎卵圆形或长圆形,长2~5cm,直径约0.7cm,干时发亮,顶生2叶。叶具柄,叶片狭椭圆形或狭椭圆披针形,长4.5~18cm,宽1.5~3cm,叶柄长1.5~3.5cm。 花葶短于叶,顶生2~8朵花,基部具多枚鳞片,花序基部无多枚宿存鞘状鳞片,和成叶多不同时长在同一假鳞茎上;花苞片长圆形,早落;花中等大,白色,中萼片椭圆状披针形,长1.8~2.7cm,宽7~8mm;侧萼片相似但较狭,宽4~6mm;花瓣条形,和萼片等长,宽2.5~4mm;唇瓣卵形,长1.7~2.5cm,宽约1.2cm,具3个大的橙黄色斑块,3裂,侧裂片半卵形,直立,抱蕊柱,中裂片卵状心形,渐尖,唇盘上有2~3条长的波状褶片,中脉近基部有1段短褶片。果长椭圆形,长约2cm,具三棱。 花期春季。(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87页.图820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杂木林中阴湿的岩石上或附生于树干上。 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西藏。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泰国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除去杂质及泥沙,晒干或鲜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药性】: 性味 辛、甘,凉。 ❶ 《文山中草药》:“辛、麻,凉。” 功效 清热,止咳,接骨,止血定痛。 主治 支气管炎,感冒,骨折,软组织挫伤。 ❶ 《文山中草药》:“止血,定痛,治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外用:捣烂或研末敷。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外科》:“治骨折:贝母兰100g,凤尾草1g。两药全草捣烂,先行骨折复位,小夹板固定,然后将上药敷于骨折处。如系开放性骨折,加满山香根粉撒于伤口,再敷药,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