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豨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豨莶 中药名。 出《唐新修本草》。别名:豨莶草,火枚草,黄花草,绿签草,风湿草。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var.pubescens Mak.、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和毛梗豨莶Siegesbeckia orientalis L.var.glabrescens Mak.的全草。腺梗豨莶为一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常带紫色。枝上部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和紫褐色腺毛,叶对生,有柄;阔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9~14厘米,宽4~9厘米,基部楔形,下延成翼柄,先端尖,叶缘有不规则的锯齿,两面均密被长柔毛;通常上部叶逐渐变小,成长椭圆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排列成圆锥状;总花梗密被长柔毛和腺毛,分泌粘液;总苞片2层,外层苞片5枚,线状匙形,内层苞片10~12枚,倒卵形兜状,内外层苞片皆有腺毛。花杂性;黄色,边缘为舌状花,雌性,先端3浅裂;柱头2裂;中央管状花,两性;先端5裂;雄蕊5,子房下位,柱头2裂。 瘦果倒卵形,微弯,有4棱,黑色,无冠毛。 花期8~10月。果期9~12月。生于山坡或路旁。 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豨莶与上种相似,花梗和枝上部密被短柔毛。叶片阔卵状三角形至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浅裂或粗齿。生山坡、林缘及路旁。 分布秦岭及长江以南。毛梗豨莶为一年生草本,外形与上种相似。 生于山坡及路边杂草中。分布长江以南及西南等地。 夏季开花前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至半干后,再置通风处晾干。干燥全草,茎方柱形,略具四棱,侧面下陷成纵沟,灰绿色至灰棕色,有时带紫棕色,被有灰白色柔毛,分枝对生,上有叶柄的环形残痕,形成明显的节。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有白色髓部。叶对生,多破碎而不完整,灰绿色,上下面均有灰白色柔毛,纸质而脆。 在茎顶或叶腋间有时可见黄色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可见点状腺毛。气微,味微苦。以茎粗、叶多、花未开放、灰绿色者为佳。豨莶草拣去杂质,除去残根与老梗,先抖下叶另放,将梗洗净,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切段,晒干,再与叶和匀。制豨莶草:取净豨莶草段,用黄酒拌匀(一法,用蜂蜜加等量的黄酒化烊拌匀),俟酒吸干后,置蒸笼内蒸焖,取出晒至半干,再蒸至黑色为度。味苦,性寒。入肝、脾、肾经。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 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无力,疟疾,急性肝炎,高血压病,疔疮肿毒,外伤出血。 《本草拾遗》:“主久疟,痰饮,生捣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虫蚕咬。”《本草图经》:“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内服:煎汤,9~12克(大剂30~60克);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撒或煎水熏洗。 阴血不足者忌服。 每服9克,白汤下(上2方出《方脉正宗》)。 按病情可加三叉枪(三叶鬼针草)适量。加水800毫升,煎成300毫升。每天1剂,两次煎服(《全展选编·传染病》)。 擂烂,入热酒一碗,绞汁服,得汗效(《乾坤生意秘韫》)。 为末。每服6克,热酒服下,毒重者连进3服,得汗妙(《乾坤生意秘韫》)。 ❼ 治蜘蛛咬伤及狗咬、其它虫咬:豨莶草,捣烂敷患处(《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 每服50丸,白汤送下,不拘时候(《百一选方》)。现代临床用之治疗疟疾。 取干豨莶草30~45克,每日2次煎服,连服2~3天。小儿递减。成分:腺梗豨莶含豨莶苦味质及生物碱。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具有❶ 抗炎作用:其水煎剂对鸡蛋清性关节肿胀有抑制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