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亡然后春秋作
春秋:古代史书名。 相传为孔子所作。|原意是说古代圣王采诗以观民风。 后来此事被废止,诗也就没有了。于是孔子作《春秋》,以寓善恶褒贬之义。 语出《孟子·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清·刘熙载《艺概·诗概》:“《离骚》,淮南王比之《国风》《小雅》,朱子《楚辞集注》谓‘其语祀神之盛几乎《颂》。’李太白《古风》云:‘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盖有《诗》亡《春秋》作之意,非抑《骚》也。 ”后有人引用此语,以“春秋”代指散文,谓诗歌产生于散文以前。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记鸟语》:“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