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表现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表现主义 西方现代文艺流派之一,发生于本世纪初,盛行于20、30年代,流行于德国、法国、美国、俄国和北欧各国。 它首先出现于绘画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均有重大发展。表现主义的共同思想倾向是不满社会现状,有著反抗情绪,否认现实世界的客观性,认为只有主观才是真实的。标榜艺术无目的,认为创作上不能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其核心是强调表现主观的感觉、主观的幻象,即表现艺术家“自己”。表现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其反叛精神,对现代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及其他艺术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表现主义文学兴起于20世纪初,20年代初传入德国并得到巨大发展。 其诗歌主题多为厌恶都市的喧嚣,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充满了伤感情绪。代表性作品有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姆的《寂寞者的秋天》、德国诗人海姆的《新的日子》、韦尔弗诗集《世界之友》等。 小说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的变形或扭曲,荒唐的情节与真实的细节结合,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时代的危机。代表性作品有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爱尔兰的乔伊斯等。戏剧成就最突出,一般情节变化突兀,往往鬼魂与活人同台,生与死、梦幻与现实揉合在一起,构成一个荒诞离奇的世界。代表作品有:先驱者瑞典斯特林堡的《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还有美国奥尼尔的《毛猿》、《琼斯皇帝》,捷克恰佩克的《万能机器人》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