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衡州花鼓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衡州花鼓戏 民间小戏剧种。 俗有“马灯”等多种名称,20世纪50年代曾称衡剧、衡阳花鼓戏,又常冠以县名,1982年定今名。源于灯会(车马灯)、采茶、傩舞等民间歌舞,约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形成剧种,主要流行于湘南各地。声腔以呐子牌子和川调为主,另有洞腔、小调等。以旧衡州方言为基础提炼成舞台语言。 传统剧目百余个,“三小戏”占三分之二。表演艺术幽默、夸张,歌舞性强,吸收民间百戏、杂耍的痕迹明显,如梯技、赶桌、打钱鞭等仍保留在一些剧目中。 抗日战争时期,一度进行艺术改革,演出新剧目宣传抗日。1949年后,整理、改编的《打铁》、《朱买臣卖柴》等剧和创作的现代戏《喜哥走了桃花运》获省会演奖,衡阳市和衡东、衡山、永兴、资兴等县曾建有专业剧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