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血芙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血芙蓉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 异名 血见愁(《生草药性备要》),山藿香(四川峨眉、福建、广东、广西),野芝麻、蛇药(云南)。 基源 为唇形科香科科属植物的全草。香科科属全世界约100种;中国约18种、10变种,药用的有4种。 原植物 血见愁Teucrium viscidum Bl.(Teucrium stoloniferum Roxb.),又名肺形草(福建)、皱面草、假紫苏(广东),苦药草(广西)。 历史 本品始见于《生草药性备要》。《岭南采药录》载:“血见愁,凉血解毒,去瘀生新,理跌打,敷疮毒,治蛇伤,消肠风下血。” 形态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茎。 茎直立,高30~70cm,上部具短柔毛并夹有腺毛。叶片卵圆形至卵圆状长圆形,长3~10cm,基部楔形至阔楔形,下延,边缘为带重齿的圆齿。 两面近无毛。假穗状花序生于茎及短枝顶部,著生在茎上者由于下部有短的花枝因而呈圆锥花序状,密被腺毛,由密集具2花的轮伞花序组成;苞片披针形,全缘;花萼钟形,长约2.8mm,宽约2.2mm,齿缘具缘毛,10脉,其中5副脉不甚明显,萼齿5,卵状三角形;花冠白色,淡红色或淡紫色,长6.5~7.5mm,唇片与冠筒成大角度的钝角,中裂片圆形,侧裂片卵圆状三角形;雄蕊前对与花冠等长;花盘盘状,浅4裂。小坚果扁球形,长约1.3mm,黄棕色,腹面超过果长的1/2。花期7~9月(长江流域),6~11月(云南南部)。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5卷.第2分册.33页.图版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20~1530m的山地林下湿润处。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西藏。 。【生药】: 采集 7~8月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 晒干者用置凉干燥处。 【化学】: 含5’S-(3-Furyl)-2R-methy1-2’-oxo-1,2,3,4,6,7,8,8a R-octahydronaphthalene-1-spiro-3R-(tetrahydrofuran)-5.4R-carbolactone(teucridin)[1,2]和Teucvin[3]。 参考文献 [1] CA 1974;81:128071p [2] Tetrahedron 1975;31:841 [3]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1 1974;13:1547 【药性】: 性味 苦、微辛,凉。 ❶ 《生草药性备要》:“淡,寒。” 功效 凉血止血,散瘀消肿,解毒止痛。 主治 吐血,衄血,便血,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毒蛇咬伤。 ❶ 《生草药性备要》:“凉血,解热毒,去瘀生新,理压伤,敷痔疮,治蛇咬,消肠风下血,煲肉食;洗白泡烂疮,消乳痈。”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捣汁或研末。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福建药物志》:“治中风口眼斜:山藿香、一枝黄花、地耳草、野菊花各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福建中草药》:“治睾丸肿痛:山藿香叶3~6g,研末,冲酒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