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蟋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蟋蟀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蛬(《尔雅》),蜻 基源 蟋蟀科小长颚蟋属蟋蟀、棺头蟋属棺头蟋蟀、蟋蟀属油葫芦干燥的全体。 原动物 蟋蟀Scapsipedus aspersiis Walker,又名蛐蛐、夜鸣虫、斗鸡(《全国中草药汇编》)。 棺头蟋蟀Loxoblemmus doenitzi Stein,又名棺材头、斗蟋蟀。 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 Walker 形态 蟋蟀全体黑色,有光泽。 头棕褐色,头顶短圆,头后有6条短而不规则纵沟。复眼大,半球形,黑褐色。 单眼黄色,位于头顶两端,中间的一个大,左右的小。触角细长,淡褐色,前翅棕褐色,后翅灰黄色。 足3对,淡黄色,并有黑褐斑及弯曲的斜线,后足发达,背面有单行排列的刺,腿节膨大。 腹部近似圆筒形,背面黑褐色,腹面灰黄色。(图见《中国动物药》.111页.图122) 生境与分布 蟋蟀多生于杂草丛中,也见于枯枝烂叶及砖石之下;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棺头蟋蟀体呈褐色或黑褐色。 与蟋蟀主要区别是:雄虫头部强烈变形,颜面极为扁平而后倾,其顶端及两侧均呈尖角状突出,以致整个颜面呈三角形。前胸背板横形,其前缘中央部微显凹陷,后缘呈直线。 背面有圆形黄色的不规则斑玟。前翅达尾端,后翅细长呈尾状。 足上散布有带黄色的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图见《中国动物药》.111页.图123)生活于田埂杂草丛中,或见于墙角、砖石堆下。 分布于河北、山西、河南、江苏、山东等省。 油葫芦体较粗大。头部宽大,腹眼黑褐色。 触角褐色,鞭状,超过体长,咀嚼式口器。前胸呈横置长方形,背面有不规则花纹。前翅暗褐色,发音镜长,有3条波状斜脉。 足3对,后足发达。腹部长圆锥形,尾毛长,上有黑褐色毛。(图见《中国动物药》.112页.图124)白天多隐于草丛,石砾,砂粒间。分布于吉林、辽宁等省。 。【生药】:采集 8~9月间捕捉,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焙干。 药材主产于江苏、上海、浙江、河北。 鉴别 干燥虫体长1.5~2.2cm,宽约5mm,头略呈三角形;复眼1对,椭圆形,长径约1mm,触角1对,多数脱落。前胸背板略呈长方形,中、后胸被翅所覆盖,尾毛1对,长1~3mm;雌虫在尾毛间有1产卵管,长约1cm。 足3对,多数脱落。 以身干、完整、色黑、腿壮、无泥、无蛀者为佳。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含维生素B12、精氨酸、α-酮-δ-胍基戊酸(α-Keto-δ-guanidinovaleric acid),γ-胍基丁酸(γ-Guanidinobutyric acid)等胍基化合物[1]。含总脂肪酸4.861%其中棕榈酸22.39%,硬脂酸5.97%,油酸29.32%,亚油酸24.20%,亚麻酸2.88%,未检定脂肪酸15.24%[2]。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679 [2] 中草药 1981;12(2):35 【药性】: 性味 辛、咸,温。 《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咸,温。有毒。” 功效 利尿,破血。 主治 尿闭,水肿,臌胀。 ❶ 《药性考》:“能发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6只,或入散剂。 使用注意 体虚及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四川中药志》:“治肾虚阳痿:蟋蟀,蜻蜓,狗肾共为末,兑酒服。” 单方应用 ❶ 《医方集听》:“治小便不通,痛胀不止:蟋蟀1只,阴阳瓦焙干,为末,白滚汤下。小儿减半。”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